但随即,他便展露出曾经睿智的一面。
一方面,命令麾下筹集粮草物资,准备派兵攻灭令狐国。
毕竟之前制定的国策,第一条是董氏的问题,现在已经搞砸了。
第二条是凉国,人家也已经和董氏媾和,退回黑水关内,一时半会卫国也是鞭长莫及。
令狐氏只有四郡之地,只有先将其灭掉,才能让卫王的威信稍微恢复一些。
另外一方面,卫国使者也开始四面出击。
对于此次混战中比较克制的申国,主动交好,许诺重利,让申国遏制北面刚刚诞生的邻居董国。
对于逃命回去的魏坤,则派出使者狠狠恫吓,随即又表示只要魏国选择臣服,卫王可以既往不咎,还会帮魏坤从王室那求得晋升爵位的诏令。
而对于此战之中没什么存在感的封国,卫国表示愿意直接将此战占领的赵国城邑割让给对方,并且明示双方可以约定时间举行相王大会!!!
前往秦国的使者,更是态度和蔼,表示卫王十分欣赏秦国和严洛,之前秦国获取的卫国城邑,卫王不会计较,希望能约定秦国与封国,稍后一起举行相王会盟。
所谓相王,就是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爵。
不得不说,卫王这一招,倒是毒辣。
封国此次并无什么亮眼表现,但其城邑众多,又与梁、赵接壤。
之前董照曾经攻占诸多赵国城邑,甚至连国都景阳都被攻取。
偏偏赵国和令狐国是接壤的,卫国在此地的驻军数量有限,所以卫王直接壮士断腕,以赵国城邑和相王的诱惑,引封国下场。
封国只要上当,那他便会夹在梁、秦、令狐三国之间。
这三者,要么是卫国的背叛者,要么都曾经发兵攻打过卫国。
而约定和秦国相王,就更毒了。
卫王认为,此次卫国之所以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诸侯围攻,最大的原因就是只有他一人称王。
除却封国之外,如果秦国也称王,那天下王者众多,之前王室所谓的王命诏书,就成了笑话。
最重要的是,卫王笃定严洛这愣头青,是无法抵御称王诱惑的。
秦国一旦称王,与之接壤的梁、郑、姜、蔡等国,加上另外一个与秦国有仇的封国,又怎么可能坐视这位强大的邻居安心发展?
简单的外交,便能将诸侯投在卫国身上的注意力分散大半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