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皇子一般到了及冠的年龄都会被封为亲王。
而封号一般和封地的名字挂钩。
像前太子的封号,泰王,就取自泰安府。
那是太祖始皇帝的老家,龙兴之地,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旦被封为泰王,就有大概率会被立为储君太子。
但小概率也可能“中道崩阻”。
如果太子凉了,那自然就该其他的皇子顶上来。
再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就得看哪位皇子的封号比较牛掰,那么成为接替者的概率也会相对比较大。
像九皇子的封号就很牛逼。
勃王!
一听就是生机勃勃、英姿勃发的猛男。
而勃字,取自九皇子的封地,东北勃州。
对了,那里现在已经成了妖庭的疆域了。
东北沦陷,那是大秦的耻辱。
主要是沦陷得太利索干脆了,都还没正经的打过几场战,就一泻千里了。
因为这档烂事,至今都被大秦的百姓们戳脊梁骨。
九皇子之于这件事,有幸运,也有不幸。
幸运的是,大秦为了防止皇子在地方上自成一系闹内讧,仅是名义上赐予了封地,人都得老老实实的留在京都。
因此没有就藩的九皇子躲过了一劫。
不幸的是,世人现在每次提到东北沦陷,有事没事都会把他拉出来开涮调侃几句。
因为当年东北告急,皇帝和朝臣们商议调军增援,谈到该派哪位皇子监军时,许多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九皇子。
还是根据不成文的规矩。
如果大秦哪个地方出现了危机,要派皇子上前线时,一般都会优先默认是就藩于那个地方的亲王。
再说了,你九皇子都叫勃王了,勃起来领军出征扞卫东北,不是很合情合理嘛。
可惜,九皇子就在这个节骨眼失足落水生了大病,完美错失了这个勃起的机会。
但任谁都看得出来,九皇子是知道对抗妖庭凶多吉少,于是来了一招“病遁”。
从此,许多人都开始嘲讽九皇子的勃王封号应该改叫软王。
九皇子对此是知晓的。
他一度大发雷霆,要求官府严打这种诽谤罪,官府也照做了,结果吧反而激发了百姓们的叛逆心。
特别是那些书生学者,他们对于东北沦陷是最激愤的,一看你九皇子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索性也玩起了文字游戏。
大家不管他叫软王了。
改称魏王了。
魏,通“痿”字。
恰好大秦历史上真有一位魏王,还很有名。
主要标签就是吃喝嫖赌,沉迷欲望,女人玩腻了就玩男人,男人玩腻了就玩牲口,玩到最后玩不动了,就把妻妾和别的男人,甚至牲口关在一个屋子里。
闹得天怒人怨后,就被当时的皇帝直接贬为庶民、终生囚禁。
现在,百姓们只要提到魏王,哪怕破口大骂也没有顾忌,而且大家都默认魏王就是当朝九皇子。
九皇子只能揣着满腹的悲愤,继承了那位魏王的衣钵。
没错,吃喝嫖赌也是他的爱好,只是隐藏得比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