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听着他发牢骚,心中忽生一念,他正打算开办学校教授学生,若能说服朱元璋资助办学,那就太好了!
“对呀陛下,不如您亲自创办所学校,我也有意教些学生,到时候您再给我涨点薪水,我便去当个兼职老师之类的。"
李伟游说一番,尽管他不姓马,却也想做个只拿几十块钱的优秀教师,薪水高低无所谓,毕竟他并不缺那点钱。
这段时间在军器局工作,他愈发感到力不从心,任务繁重,单靠自己难以应付,若有学生协助则再好不过。
朱元璋听了这话也是心中一动,他知道这小子掌握的现代知识很实用,若能教会一批可用之才,无疑是一件好事。
“你想教学生?这很简单,我们已有国子监,你直接去授课便是。"
开国之初,他对教育极为关注,早早就将应天学府改制为国子学,并于洪武八年在凤阳建立中都国子监。
近来,他还计划扩建应天的国子学,将其打造为大明真正的国子监。
听到这个提议,李伟立刻皱眉摇头:“不去!”
“为何?”朱元璋疑惑地问。
“您那国子学的学生我才不稀罕,教育得从小孩抓起!我打算另建一所学校,专门招收小孩,免费授课,最好还能包吃住。"
朱元璋一怔,此言甚是精妙。
若孩童自幼受国家教育,成年后自然会感恩国家,效忠朝廷。
虽难免有家族情感的牵绊,但比起现在那些由家族培养的读书人,必定更加忠诚可靠。
-----------
然而,真按李伟所说,从小提供免费教育甚至食宿,成本实在过高。
大明所需的人才数以千计,培养这么多读书人,国库恐怕难以承受。
目前的国子学、明朝后的国子监以及各地官学,严格来说不过是个教育管理单位,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已有成就的读书人进行管理,教学只是辅助,类似于后世的教育部,负责教材编写与考试组织。
这些地方不会招收孩子从零开始教,读书还得靠家庭支持。
当然,朱元璋也为读书人提供了不少福利,比如奖学金、特权以及免税免役等,但这些仅限于优秀学子,且竞争激烈。
那些获得优待的学子多认为这是凭自身努力所得,并非皇恩浩荡,朱元璋既花了钱又落不下好名声。
想了想,朱元璋说道:“你要建便建吧,我们也没拦着。"
他压根没打算出这笔钱,一眼就看穿了李伟的小算盘——想让我们出资建学院,还给你薪水,真是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