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试图寻找那些愿意慷慨解囊的商户。
商户们在父母官面前不敢不给面子,纷纷象征性地捐出几百两银子。
“米面行吴老板捐了三百两。”“同福客栈张老板捐了二百两。”“周记酒楼林老板捐了五百两。”其他商户纷纷跟着象征性的捐了几百两银子。
商户们的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似乎在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刘县令。
听着下面的商户们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自己,刘县令的面色越来越难看。他的眉头紧锁,嘴角紧绷,显然对这样的捐款数额感到不满。
陈圆梦看着刘大人的脸上越来越难看,她站了出来,拱了拱手。
“大人,民女愿捐十万两白银,二十万斤粮食,三十万床棉被。”
她的心中充满了决心,她知道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但她愿意为这些难民做出贡献。
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显得从容不迫。
“好好好!果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刘县令高兴极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赞扬。他的眉头舒展开来,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其他商户心里恨极了陈圆梦这个出头鸟,这下可好了,把他们架起来了。他们不得不再多捐一些。
“我捐十万!”“我捐二十万!”商户们纷纷追加捐款。
他们的脸上带着不情愿的表情,但在刘县令和陈圆梦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贡献。
刘县令道,“本官会将此次大家捐款的数量物品一一登记,张贴在县衙以及各个城门口,并且每天会派人在榜下面念各位捐款的数额。以及此次捐款的商户,本官会颁发救世活菩萨商人的匾额”。
他知道这些商户只拿出来不足十分之一的家产,觉得还可以施加压力,让他们多捐。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显然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满意。
随着刘县令的宣布,商人们纷纷追加捐款,场面变得热闹非凡。陈圆梦的慷慨解囊和刘县令的策略,使得捐款大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次捐款不仅解决了城中难民的问题,也提升了刘县令的政绩,为他的仕途增添了光彩。
在刘县令的一系列措施下,难民们得到了实质性的帮助。捐款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期,这些资金和物资为他们的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