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柴宗训登基了,一切看上去都很好。赵匡胤又被加封了一大堆头衔,检校太尉、节度使等等,赵匡胤高兴了一段时间,然后就郁闷了,因为没事做。
柴荣临死前,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小老头为宰相,共同掌管枢密院。这三个人领头的是范质,大家称他为“傲相”。他本人也是名副其实的傲气十足,如果朝堂上有人意见跟他不一样,他就一定会当面驳斥直到对方屈服,工作作风可以说是非常之强硬。
另外的王溥和魏仁浦都是老老实实的读书人,史书评价他们是性格宽厚、与人为善,没什么脾气。
总之,柴荣搭配的这个宰相班子很廉政、很和谐,工作效率也很高,因为这是一个倔老头和两个老好人的组合,基本上班子都听“傲相”范质的。后来的事情证明,坏就坏在这个傲上。
其实,柴荣安排的宰相班子还有第四个人,柴荣临死前召范质等人入宫托孤,并且叮嘱,“大学士王着是我的老乡,我死之后,一定把他请来做宰相”。但是这个范质一出宫就和周围人说:“王着这个酒蒙子怎么能做宰相,皇上是病糊涂了,你们不要跟其他人说这个事,我也不会执行这个旨意。”因此,王着也就没能进得了这个宰相班子。
王着是当时最着名的书法家,头脑机敏灵活,很能明辨是非,但性格比较倔强、爱发火,后来宋太宗评价他是一个敢于直言、严格认真、深谋远虑的贤臣。今天看来,范质隐瞒遗诏是有私心的,毕竟这两个坏脾气将来肯定不好相处。柴荣看人很准,如果中央决策团队能有一个机敏有谋略、也敢说话的宰相,后面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现在,这个宰相班底的施政纲领就是求稳。范质认为,柴荣乃一代圣主,制定的政策都很好,作为后面的执政者,萧规曹随就可以了。但是在赵匡胤看来,时政还有很多弊端,地方势力还很大,中央集权不足,农民生活还得不到保障。
毕竟皇帝还小,那就军事上也求稳,于是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再征南唐不要想,讨伐北汉不可能。赵匡胤屡次上书请求变法,都被驳回;请求征伐南唐,也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
大家各司其职,这个王朝按部就班地运转着。赵匡胤却很着急,他是个有追求的人,照这个样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天下一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国泰民安呢?眼看着范质这小老头精神头很不错,居然还经常锻炼身体,看上去还能活很久,丝毫没有要死的样子。这日子天天如此,何时是个尽头啊。
于是,赵匡胤还想继续向上爬,只要地位能再高一点,就能干很多事了。可他的职务已经位极人臣,再往上就只能做皇帝了——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柴荣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在去世之前做的部署简直是无懈可击:京城防务的日常调兵,由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负责;除此之外的调兵,必须等枢密院下达调兵令后,武将才能调动军队出征,以文制武,宰相班子主持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