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先清除了赵普这边的势力。如果按照一个政治老手的常规操作,下一个目标就应该就是尽快清除赵光义。况且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2岁,小儿子赵德芳也14岁了,皇子已经长大,已经不再需要赵光义接班这样一个备用方案了。
换一个像李世民那样心狠手辣的皇帝,杀个把亲兄弟还是没什么心理障碍的,但是看着一起长大的弟弟,赵匡胤心软了。
在赵匡胤心里,赵光义始终是那个坐在自己腿上嬉戏打闹的孩子,是那个勾着自己脖子让自己抱抱的弟弟。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兄长,他用慈爱的目光欣慰地看着弟弟妹妹长大,可作为帝王,过于重视亲情已经成为了他最为致命的弱点。
朝局就像一个天平,你单拿掉了一边秤盘上赵普这边的砝码,必然导致整个天平的失衡,再也没有人限制赵光义的一家独大。赵普离京的一个月后,架不住多位朝臣的反复上奏,赵匡胤只得把赵光义封为晋王。迟迟不忍心下手的赵匡胤将蓦然发现,接下来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权势熏天、对他虎视眈眈的赵光义。
其实早在开宝二年,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赵光义图谋不轨的种种迹象,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向赵匡胤发出预警,殿前都虞候杨信含泪上奏说:“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豢养死士、结交朋党,此人居心叵测,请陛下一定小心提防。”但是那个时候,赵匡胤并不以为意,当场大怒:“我们兄弟相处和睦,感情深厚,哪里要你这样的小人挑拨离间。”立即下令将杨信驱逐出殿。人啊,就是个感性动物,不论多么聪明都会被固有的情感所左右。
自从成为隐性意义上的皇储,赵光义就一直在悄无声息地积蓄实力,他到处许以利益、予以援手,不遗余力地拉拢朝廷军政大员。举个例子来说,开宝五年(972年),由于涌入国都的百姓越来越多,导致开封粮仓提前被吃空了,掌管开封城物资储备的三司使楚昭辅受到了赵匡胤的严厉斥责,被要求限期解决问题。正在楚昭辅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之际,赵光义不光帮他向皇帝代为解释难处,还从其他地区紧急调拨十万石粮食进京,帮他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以后,此人死心塌地成了赵光义的铁杆拥趸。
最能够证明赵光义狼子野心的,就是他私自豢养了大量死士,这些死士大部分是亡命之徒,有的甚至身背多宗大案。这些人日常由赵光义供养,并许配给妻子家眷,他们或住在王府内,或杂居在市井之间,还有的被集中养在城外的一个秘密院落。他们组织严密、行踪诡秘,多年来从未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直到赵光义登基以后,这些死士包括郭密、张凝、葛霸、戴兴等人才浮出水面。
作为老牌政治家的赵匡胤,已经清晰嗅查到了来自二弟的威胁,他开始打算大力扶持皇子作为新的势力,来自然替代晋王的势力。这在正常情况下没什么,也能实现权力的顺利过渡,但是他所面对的是阴险狡诈的晋王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