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 第141章 既和又战的神奇一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1章 既和又战的神奇一幕(1 / 2)

就在赵桓和主和派一起拼命搜刮金银的时候,各地的勤王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

正月二十一日以后,多股兵马开始汇集到开封城外,每天达万人以上。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率领着西北地区泾原路、秦凤路的军队先行赶到,紧接着鄜延路的张俊、韩时中,环庆路的汪洋、马迁,以及折彦质、折可求等人也带兵来了。除此之外,熙河路的姚古、秦凤路的种师中也在赶来,宋朝的兵力慢慢达到了二十万,这些将士都是大宋的百战精英。

而城外的金军满打满算只有六万,其中只有三万是女真兵,剩下的还都是投降过来的辽兵和幽州兵。

至此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战争胜利的天平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向宋朝倾斜。咱们的皇帝赵桓见状兴奋了,觉得自己又行了,他开始倾向主战,频频接见李纲等人。

此时,李纲提出了一个站位高远的宏大战略,即效仿周亚夫平灭七国之乱的打法,共分五步:一是占领黄河渡口,切断金军后路;二是对城下金军实施反包围,但围而不打、拒绝决战;三是分兵河北收复失地,彻底断绝金军归路;四是困厄城下金军;五是放其北归,聚兵黄河渡口、全面封锁。

可以说,现在宋朝手里的牌面相当于抓了俩王四个二加一把炸牌,占尽了优势,而李纲要比周亚夫更为狠辣,几乎就是奔着全歼金军设计的。按照李纲提出的想法,那就是全部军队由自己统一指挥,让他来组织人手好好给金兵们上一课。

似乎一切事情都很顺畅,那么,执着于杀敌报国的李纲能够如愿嘛?并不能。

有人说:“山河多灾变,靖康多妖孽”,这话是相当有道理的,战局刚一缓和,围在皇帝身边的宰执大臣们就立马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政斗。李纲的申请是递上去了,但李邦彦领着宰执们立马跑去跟皇帝建议了,说我们可以新成立一个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司,来专门管理开封城外的军队,李纲就不要代管了吧。

而咱们的皇帝赵桓是个糊涂蛋,丝毫没有察觉宰执们搞的猫腻,当即也就同意了。这样一来,李纲手上就只有了打保卫战剩下来的三万多军队,根本无力组织起全面的战役。

势单力薄的李纲就这样被算计了,但这还不算完,他已经被这些争权高手盯上了,悲惨的命运还将在后面。

不久城外也出了事。

勤王军队暂时交给了种师道代管。种师道是名将家族“种家将”的第三代,祖父是赫赫威名的种世衡、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种谔,他本人也正是水浒传里鲁智深引以为豪挂在嘴边的“老种经略相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