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朗声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工地上空回荡,引得周围的工人们也纷纷侧目。笑声过后,李建明重重地拍了拍老张的肩膀,感慨地说:“好啊,老辈人的精神,在你们这儿可是一点都没丢啊!”
接着,李建明一行人继续沿着临时开辟的便道前行,穿过了物资堆放区。空气中弥漫着钢筋的铁锈味和新到建材的气息,让人感到一种忙碌而充实的氛围。
当他们走到一堆印着“老兵捐赠”字样的水泥袋前时,李建明突然停下了脚步。这些麻袋显然已经被雨水浸泡过,变得有些发硬,但它们却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
工作人员见状,连忙走上前来,递上一份泛黄的资料,解释道:“这些水泥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退伍军人的自发捐赠,最远的甚至是从新疆寄过来的。”其中有位抗美援朝的老兵,硬是把政府刚发的慰问金全换成了建材,说钱他用不上,给家乡修堤坝最实在。”李建明指尖轻轻划过麻袋上歪歪扭扭的签名,有的是钢笔写的,有的像用树枝蘸着墨汁划的,忽然抬头问:“那位用军功章换水泥的老军人来了吗?”
在临时搭建的蓝色休息棚里,92岁的陈建国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趴在折叠桌上整理捐赠名单。红纸黑字的名单已经记满三张,他的手指有些发颤,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听到棚外传来的动静抬头时,李建明已经走到他面前,微微弯腰握住那双布满老年斑、指关节肿大的手。老人胸前的军功章擦得锃亮,几枚勋章并排别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上,在透过棚顶缝隙漏下的阳光下闪着沉静的光:“我老头子没啥本事了,就这点荣誉还能派上用场。”他抬起下巴,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忙碌的工地,声音忽然洪亮起来:“当年我们扛着锄头修水渠,饿了啃窝头,渴了喝河水;现在孩子们开着机器建堤坝,有吃有喝还有遮阳棚,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老百姓做事的心啊!”
视察车缓缓停在新修的排水闸前,水利厅厅长连忙从包里抽出一卷图纸,在车盖上铺开:“李书记您看,这里原本设计的是混凝土护坡,但考虑到下游的湿地生态,我们改成了植草砖结构,砖缝里种的狗牙根草能固堤,雨水还能顺着草根渗下去涵养水源。”李建明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刚铺上的草皮,嫩绿的草叶上还挂着水珠:“重建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得往前看。既要让现在的老百姓住得安心,也要给子孙后代留片绿地。”他忽然抬头,目光扫过围过来的工人和志愿者,提高了声音:“我听说有位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发现了三处隐患点?立了大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