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静的日子结束了,一场无声的守卫战,在宋家村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子里,悄然拉开帷幕。
宋家三兄弟,包括在隔壁学校读书的石头,打算休学一段时日,留家帮衬,反正也要到农忙时节,学堂将放田假。
宋小麦思及此,确实也不放心几个孩子在外走动,第二日便让阿力古带着几个人最后去了一趟隔壁村,请假。
同时,她不知道此事到底该不该告诉隔壁村长一声。
毕竟这事目前来说,还有些空穴来风的嫌疑。
万一是那位收夜香的阿奶侄儿听错了音,再让大伙好一阵折腾,自己村子倒没啥,别的村子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怕不是要背上个讹传骂名。
所以宋小麦让宋家兄弟几个过去请假时,将这事透给先生陈青山,让他来计较。
日子便如此一日日的过了下去,宋家村有了宋兴旺的安排,村民一边绷紧心弦,一边照常过活,该吃饭吃饭,该做工做工,晃眼功夫,就到了山薯播种时节。
这天,宋小麦一家都换上了粗布短衣,除了留家跟着徐氏等人为作坊工人做饭外,包括王氏和宋慈姑在内,齐齐跟着宋小麦和宋家兄弟几个来到了自家山头。
今日,他们要将在地窖里头藏了一冬的薯豆,播至后山田地里头。
后山山地,前两日已经寻人翻了一遍,整好的泥土还散发着林地特有的土香。
乔大爷眯着眼在垄沟间走了两趟,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土翻的透,沟起的也不错。”
“要不是东家你那肥数量不多,能在这山地里撒上些,育出的薯种定会更加肥硕!”
宋小麦无奈一笑:“今年这不头一回嘛!”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头回,今后就不愁没有肥使了!”
宋家后院沤出的肥,虽有七八缸,可满打满算,也只够家中十亩良地用的,再多就没有了。
不过,她在缸里又新下了一堆材料,继续沤着。
再过几个月,正是薯苗长的时候,到时候沤好的肥料再撒上一些,也是有效用的。
乔大爷呵呵一乐,随后拿起一枚薯豆,对着众人道:“待会下种的时候,不用下太深咯。”
他用手指比划了个约两指深的坑:“深了出苗慢,浅了容易干,薯豆放进去,将豆上芽眼朝上!”
他又提醒了一遍:“记住,芽眼一定要朝上!”
“这是它的命根子,得朝光长。”
说完话,他小心翼翼的将一颗薯豆翻入一个深浅适宜的土穴中,然后轻轻覆上一层薄薄的松土。
“封土要薄,能盖住就行,不能压瓷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