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张大山仔仔细细读完报告,即便洞悉世事的元圣也不禁震撼。
他凝视报告上稚嫩却初露峥嵘的“阴阳电荷”“南北磁极”“电流”雏形,激动地连呼三声“好!”
他知自己仅为孙子推开一扇窗,他们却凭智慧窥见窗外的星辰大海。
张大山不再犹豫,将三子召至书房,开启一场颠覆性的“深夜课堂”。
他立于巨大黑板前,粉笔在手,目光慈祥却不失威严。
“好!好!好啊!”他先对三人发现予以热烈肯定,随后笔锋一转,写下三项大胆而具挑战性的课题:
“其一,曰‘合气生力’。”他落笔如飞,“开山‘气之流动’之说已近大道,然蛙腿之生气微弱。”
“若欲得滔滔不绝之强盛‘生气’,可从‘金铁矾水’再探玄机。”
“尝试多组铜铁串联并联,置于矾水,观‘生气’变化,或有惊天之得。”
“其二,曰‘力可生气’。”他继续写道,“念祖‘磁力传导’之说精妙,然只知‘气可生力’,可知‘力’亦可‘生气’?”
“尝试以最快之速转动慈石或以铜线切割磁力,观是否生‘麻’感。”
“其三,最要者,曰‘气可生光’。”张大山顿笔,目光深邃,点出皇帝最渴望的目标。
“世间万物皆由‘气’化,光明亦然。”
“若得强盛‘生气’,何愁不引入细如发丝之‘灯丝’,迸发与日月争辉之永恒光芒?”
这番话如三把钥匙,为陷入瓶颈的少年打开通往更高层次的大门。
他们抛却分歧,将此三项课题定为未来数年的唯一方向,成立高度保密的“追光”项目组。
一场旨在驯服雷霆、点亮盛世的伟大探索,在这小小的实验室中拉开帷幕。
实验室内的气氛空前热烈。
三人分工明确,却又紧密协作。
张念祖专注“力可生气”,设计一架简易转盘,将磁石固定其上,高速旋转,试图以铜线“切割”磁力,观察是否生“麻”感。
他日夜调整转盘速度与铜线位置,每失败一次,便在日志中记下新猜想,眼中燃着不屈的火焰。
他甚至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磁石,探究磁力强弱与“生气”关系,日志上密密麻麻写满推导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