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铁锅煎盐、木板刮盐,到清初的日晒制盐,再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天津盐业的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晒盐技艺(汉沽制盐传统技艺)在2016年入选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又入选第五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它承载着天津盐业的历史记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走出盐业展览馆,我迫不及待地前往盐田区域,想要亲眼目睹这壮观的生产场景。盐田由一个个规整的水池组成,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不同的色彩,仿佛是大地的调色盘。这里的盐田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蓄水池,面积庞大,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储存着从渤海引入的海水,为制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纳潮时,海水通过渠道被引入蓄水池,这是制盐的第一步。看着那浩如烟海的万顷蓄水池,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慷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如此丰富的资源。
接着是制卤区,海水在这里经过长时间的日晒蒸发浓缩,浓度逐渐提高。一级制卤需要日晒90天,浓度达到10P;二级制卤日晒60天,浓度提升至19P;三级制卤日晒30天,浓度达到25P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海水的颜色逐渐变深,从清澈的蓝色逐渐变为深褐色,这是海水浓缩的见证。
而最令人称奇的当属七彩盐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单池结晶区,占地3.2平方公里,拥有195个结晶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沽盐场实施大规模滩田改造,将分散的卤水集中到水池进行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 “嗜盐菌”,这种神奇的微生物不仅能够促进产量,还能净化卤水。特别是在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繁殖时,会使结晶池自然呈现出红、黄、棕等不同颜色,再加上海水本身的蓝色和盐的白色,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宛如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眼影盘。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这片七彩盐田,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在这里完美融合,创造出了这令人惊叹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