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吹过,带来松针的清香。婆婆继续道:"可我从小是爹的掌上明珠,怎么能不去送他最后一程?我瞒着家里人,半夜偷偷跑到坟前哭了一场。"
周雯屏住呼吸,她能想象年轻时的婆婆跪在坟前痛哭的样子。
"回来后不到一个月,你公公从房顶摔下来断了腿,接着张明的大哥早产...差点没保住。"婆婆的声音颤抖起来,"村里老人说,这是因为我破了禁忌,冲撞了祖先。"
张明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周雯注意到,婆婆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悔恨,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对未知力量的敬畏。
"后来怎么解决的?"周雯轻声问。
"我们请了位老道士,做了三天法事。他让我准备五谷、红布、铜钱,在特定的时辰重新祭拜,还要连续三年在坟前种柳树..."婆婆转向周雯,"说来也怪,做完这些后,家里真的再没出过事。"
周雯陷入沉思。她一直认为这些只是迷信,但此刻听婆婆讲述,却感受到一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文化智慧——或许这些仪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它们能否改变客观现实,而在于它们给予生者的心灵慰藉。
"妈,您相信人死后真的会变成'祖宗菩萨'吗?"周雯突然问道。
婆婆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傻孩子,什么菩萨不菩萨的。我们老家人说,人死了就活在亲人心里。你想着他,念着他,他就在。"老人指着胸口,"等你也老了,走了,你的孩子想着你,你不就成了他们的'祖宗菩萨'?"
这番话像一束光照进周雯心里。她想起每年祭拜时,总会在心中与母亲"对话",告诉她这一年的喜怒哀乐。原来这就是婆婆所说的"活在心中"。
回家的路上,周雯主动挽起婆婆的手臂:"妈,您能教我做'思亲糕'吗?还有...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
婆婆的眼睛亮了起来:"你愿意学?"
"嗯。"周雯点头,"我想用您的方式,也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我妈。"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婆婆翻出珍藏多年的老黄历,耐心地向周雯解释各种祭祀的时辰和禁忌;周雯则教会婆婆使用智能手机,帮她下载了一个可以记录忌日、烧香提醒的APP。
清明前夕,周雯网购了一个小型电子相框。她精心挑选了母亲生前的照片和几段家庭视频,准备放在墓前。
"这...这合适吗?"婆婆有些犹豫,"坟前摆电器,会不会..."
"妈,您不是说逝者活在生者心里吗?"周雯搂着婆婆的肩膀,"我想让我妈看看她走后这些年,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