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呢?"林晓芸反击,"你分析议论文结构时,逻辑清晰得吓人。我看你当个培训讲师完全没问题。"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突然多了一种奇妙的可能性。但谁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毕竟他们都有各自的正职工作。
第二天阳光正好,一家三口来到了附近的湿地公园。与往常走马观花不同,这次他们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观察。
"浩浩,你看那片银杏。"林晓芸指着远处,"注意看叶子的颜色,不是简单的黄色,而是..."
"金灿灿的,像小扇子一样!"张浩抢着说,眼睛亮晶晶的。
"对!"林晓芸鼓励道,"再闻闻空气,有什么味道?"
张浩深深吸了一口气:"有...树叶的味道,还有...泥土的味道,凉凉的。"
张立国补充道:"注意听,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
"咔嚓咔嚓的!"张浩兴奋地跳了几下,故意踩踏厚厚的落叶层。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观察,林晓芸不断引导儿子注意各种细节——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候鸟飞过的队形,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光斑...张立国则负责记录这些观察,并教儿子如何将零散的印象组织成有条理的描述。
中午野餐时,张浩已经自发地开始描述食物:"妈妈做的三明治,面包软软的,边缘有点脆,里面的火腿粉红粉红的,生菜绿得发亮..."
林晓芸惊喜地看着丈夫:"他开窍了!"
回家后,张浩迫不及待地重写作文。这一次,他的笔下流淌出鲜活的画面:"秋天是一位神奇的画家,把银杏染成金色,枫叶涂成红色。走在公园的小路上,脚下传来'咔嚓咔嚓'的歌声,那是落叶在和我打招呼..."
林晓芸只做了少量修改,第二天张浩把作文带到学校,语文老师当堂朗读了这篇作文,并给了全班最高分38分。
"爸!妈!"放学回家的张浩冲进门,书包都没放下就挥舞着试卷,"老师说我进步超大!还问我是怎么突然开窍的!"
张立国抱起儿子转了个圈:"因为我们家有个小作家啊!"
林晓芸接过试卷,看着上面红艳艳的分数和老师鼓励的评语,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之前花大价钱报的作文班,老师总是给些模版化的套路,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