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写于1985年6月,是她高中毕业那年。信中倾诉了她被母亲逼迫与周志明分手的痛苦,以及不得不接受与张德相亲的无奈。
"...妈说周家太穷,跟着志明我会吃苦。她安排了粮站的张德跟我相亲,说虽然人木讷了些,但是铁饭碗。我哭了一整夜,但妈以死相逼,我只能答应去见那个张德..."
王季芳的视线模糊了。她完全不记得写过这封信,也许是当时情绪崩溃时的宣泄,后来遗忘在了旧物中。信纸上有干涸的泪痕,折痕处已经脆弱得几乎要断裂。
"找到什么宝贝了?"张德洗完手回来,看见妻子呆立不动。
王季芳慌忙把信藏在身后:"没、没什么,一些旧笔记。"她不敢看丈夫的眼睛,生怕他能从她脸上读出信的内容。
张德点点头,没有多问:"我去做饭,你想吃什么?"
"随便..."王季芳机械地回答,等张德进了厨房,她立刻把信塞进了自己的包里。
那天晚上,王季芳辗转难眠。信中的内容像一把刀,剖开了她刻意遗忘的过去。她确实曾经怨恨过母亲棒打鸳鸯,也曾经对沉默寡言的张德心怀不满。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张德的善良和勤勉早已赢得了她的爱和尊重。现在想来,张德是否一直知道她当初的不情愿?
第二天是周一,张德去上班后,王季芳再次拿出那封信,反复读着每一个字。信的最后一段让她尤为揪心:
"志明,对不起,我必须放弃你了。妈说如果我不跟张德结婚,她就喝农药。她还说已经收了张德三千块钱彩礼,那是他全部积蓄,退婚的话钱也还不上了。我别无选择..."
三千元!在1985年,那是一笔巨款。王季芳从未听张德提起过这件事。她突然想起刚结婚时,他们住在粮站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宿舍里,张德每天带饭上班,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她曾以为那是他节俭,现在想来,他是不是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母亲做彩礼?
这个念头让王季芳坐立不安。中午,她给粮站打了个电话,说家里有事要找张德。接电话的同事说张德出去办事了,下午才回来。
王季芳决定趁这个时间去母亲家一趟。不是去和解,而是想找找看有没有什么旧资料能证实彩礼的事。她知道母亲有保存各种票据的习惯。
用备用钥匙打开母亲家门时,屋里静悄悄的。王季芳喊了两声"妈",没人应答。看来大姐带母亲去医院复查了,这是上周预约好的。
王季芳直接走向母亲卧室。刘丽秀的床头柜上放着药盒、老花镜和一本厚厚的账本。王季芳拿起账本翻看,发现是母亲多年来记录的家庭收支。
她快速翻到1985年的部分,果然在6月那一页看到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