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重点项目”很快压了下来。公司瞄准了一个新兴的智能仓储领域,需要快速整合研发、市场、供应链资源,推出一个概念验证方案(POC),目标是三个月内拿下某头部物流企业的试点订单。时间窗口极窄,资源投入巨大,风险极高。李明副总亲自挂帅,陈默作为协调人,是实际操盘手。
压力瞬间几何级数增长。陈默的角色不再是只需完成自己一摊事的执行者,而是必须驱动整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运转。研发抱怨需求不清晰、变更太频繁;市场吐槽技术方案不接地气、客户痛点抓不准;供应链则哭诉定制件采购周期根本不可能满足激进的进度要求。陈默每天淹没在无穷无尽的会议、扯皮、邮件和电话里。他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每一个决策都牵涉多方利益,每一个延误都可能滚雪球般放大风险。
他试图运用自己的“协调人”权限。他要求研发负责人老周细化接口文档,老周两手一摊:“陈协调,我们人手都扑在核心算法上了,文档这种细枝末节,等核心稳定了再说行不行?你催我也没用啊!”他要求市场部提前介入客户沟通,市场总监王莉则委婉地表示:“陈总,我们理解重要性,但手上还有两个大客户的年度框架协议在谈,优先级是李总亲自定的,实在抽不出精兵强将啊,你看能不能协调点别的资源?”
权限像一把钝刀,面对盘根错节的部门壁垒和根深蒂固的惯性,砍下去往往只留下浅浅的白印。陈默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新的、更高级别的“工具人”困境——一个被赋予了名义上权力、却要为整个系统低效买单的“高级裱糊匠”。他再次开始失眠,胃痛的频率更高,桌上那盒胃药消耗的速度明显加快。唯一没变的,是他依然会在下班时,习惯性地看一眼那个褪色的马克杯。
小张成了他在这片泥沼中为数不多能抓住的浮木。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那次邮件展现出的敏锐,小张被陈默点名拉进了项目核心组,负责关键的技术方案对接。这个位置敏感,直接面对研发和市场两方的拉扯。
一天深夜,项目组核心成员还在线上会议里鏖战,争论一个关键的技术路径选择。研发坚持A方案稳妥但周期长,市场则强烈要求采用更激进的B方案以打动客户。双方僵持不下,火药味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