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刀:需求源头失控。”他翻开报告第一页,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邮件截图和会议纪要。“项目启动会上,市场部提出的核心需求:‘满足头部物流企业未来五年智能化升级痛点’。这需求本身宏大而模糊。研发当场提出质疑,要求明确具体场景和可量化指标。市场部王总监回应:‘客户需求还在动态调整,先按大方向启动,细节后续迭代。’”陈默抬起头,目光扫过市场总监王莉,后者脸色微变,避开了视线。“于是,研发在需求模糊、边界不清的状态下仓促开工。后续三个月,仅核心功能模块,就经历了17次方向性调整,每一次都意味着前期工作的巨大浪费。报告第15页附有所有需求变更的原始邮件链,以及每次变更导致的工作量重估和进度延误统计。”
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高管的脸色开始变得严肃。
“第二刀:风险评估形同虚设。”陈默翻到第二部分,是小张精心梳理的时间线和技术评估记录。“项目立项评审时,技术风险评估环节仅用时20分钟。研发提出的关于核心算法在高并发、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隐患,被以‘时间紧,先解决有无问题’为由搁置。报告第32页,是当时评审会的速记纪要,‘风险可控’四个字后面,没有任何具体的规避措施或资源承诺。而当两个月后,这个被刻意忽略的风险在测试中爆发时,修正成本已是当初预估的十倍以上,时间窗口彻底丧失。”小张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原始风险评估文档和后续问题爆发的根因分析及时间成本对比,在附录三。”
研发的老刘默默点头,眼神里是沉痛的认同。
“第三刀:资源承诺的谎言与时间节点的暴政。”陈默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沉重的穿透力。“项目排期表上,研发人力、供应链采购周期、市场调研时间,每一项承诺都基于理想化的‘极限压缩’状态。报告第48页,是供应链负责人多次邮件预警定制件采购周期不可能满足计划的记录,均被以‘克服困难’‘特事特办’为由驳回。结果是关键物料延迟两周到货,直接导致后续测试时间被压缩到不足计划的三分之一。而这一切,在每周的项目进度报告里,都被‘正在协调’、‘有望解决’等模糊措辞轻描淡写地带过。”陈默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赵志强。赵志强面无表情,放在桌下的手却微微攥紧了。
“第四刀:把人当燃料的效率幻觉。”陈默翻到报告最后一部分,这里的图表触目惊心。“项目组核心成员平均每日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周末加班率92%。报告第65页,是项目期间公司医务室就诊记录统计,胃病、失眠、颈椎问题就诊量是平常的三倍。附录六,是部分成员匿名填写的状态自评表,‘持续焦虑’、‘精力枯竭’、‘家庭关系紧张’是普遍反馈。”陈默停顿了一下,拿起桌上那个褪色的马克杯,轻轻晃了晃里面残余的药片,“这些透支,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效率。相反,在疲劳和高压下,沟通成本激增,决策质量下降,低级错误频发,最终导向了那个无法挽回的技术缺陷和项目崩塌。报告第72页的成本效益分析显示,该项目的人力资源隐性损耗(健康、士气、机会成本)已远超其暂停所避免的显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