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忆什么:"据史料记载,罗信此人颇有经商天赋。他看准了古蜀国王室对祭祀用品的需求,开始专门供应祭祀所需的牲畜、酒水和丝帛。"
"祭祀之事,关乎国本。"李明衍适时插话,"能够承接王室的祭祀供奉,必然是得到了极大的信任。"
"正是如此。"张苍点头,"罗信不仅货真价实,更重要的是懂得察言观色。每次王室有重大祭祀,他都能提前准备好合适的供品。久而久之,王室对他倚重有加。"
巴清听到这里,不由点头:"商之大者,不在利润几何,而在信誉二字。罗家能从农户做到王室供应商,这份眼光和定力,确实不凡。"
"巴家主说得是。"张苍继续道,"有了王室这块金字招牌,罗家的生意自然水涨船高。到了第三代,已经成为蜀地有名的富户。但真正让罗家跻身顶级豪门的,是第四代的一桩婚事。"
他略微压低声音,仿佛在讲述什么秘辛:"第四代家主罗烈,有女名唤妙音。此女不仅容貌出众,更是才情过人,尤其精通音律。一次王室宴会上,她的一曲震惊四座,连古蜀王都为之倾倒。"
"后来?"巴清追问。
"后来罗妙音嫁入王室,成为三王子的正妃。"张苍展开折扇,轻轻摇动,"这位三王子虽然最终没能继承王位,但却是最受宠的王子。而罗妙音所生的儿子,更是古蜀王最疼爱的孙儿。"
"王亲国戚。"李明衍总结道,"有了这层关系,罗家在古蜀国的地位自然是如日中天。"
巴清叹了口气:"那时候的罗家,确实风光无限。我们巴家当时还只是个经营小本生意的普通人家,哪里能和罗家相提并论。"
她的语气中有怀念,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毕竟如今的巴家,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的罗家。
李明衍适时说道:"每一个家族的兴起,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更需要把握时机的智慧和魄力。"
他看向巴清,语气诚恳:"就像巴家,从一个小商户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期间的艰辛困苦,外人恐怕难以想象。家大业大,守成更是不易。如今亲身参与其中,才真正理解巴家主这些年的不易。"
这番话说得恰到好处——既肯定了罗家的历史地位,又巧妙地赞扬了巴清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巴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明衍这话,倒是说到我心坎里了。外人只看到巴家家大业大,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啊。"
她端起茶杯,眼神有些飘远:"当年你李冰老师初到蜀地,家中还是夫君做主。一晃几十年过去,物是人非..."
子它和吕由坐在一旁,将这一幕看在眼里。
两人对视一眼,目光中都有着相同的感悟——真正的交际之道。不是简单的阿谀奉承,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让对方感到舒服。
高明,实在是高明。
张苍受到鼓励,清了清嗓子,继续道:"罗家真正的考验,是在第六代家主手中。"
他神色变得凝重:"先大王时期,司马错率军灭巴蜀。对于罗家这样的王亲国戚来说,改朝换代无异于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