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领军型人才,常常夸夸其谈。
真要上马投资,产业落地,往往裹足不前。
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何止是山川大海。
还有那些年,无法兑现的牛逼。
马谡,就是诸葛亮招收的领军型人才。
凭借善辩的口才,深得诸葛亮的器重。
所以在北伐的关键节点,领到了守街亭的重要任务。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策略,马谡没守住街亭,那是能力问题。
违背了诸葛亮的主张,把街亭给弄丢了,那是政治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马谡选择的方式,太过于冒险。
以蜀国的实力,本就不足以和魏国发生正面的冲突。
婴城固守,消耗对方的士气,是上上之策。
况且,还有赵云部队,以及诸葛亮部队的援助。
只要按照剧本来,蜀国的历史就可以改写。
马谡大败亏输,逃离了曹军的魔爪。
但终究没能够逃过军法的处置,判处了死刑。
马谡临死前,请求诸葛亮照顾自己的孩子。
诸葛亮哭着答应了,但心里却没有底。
这一场仗,输掉的不仅仅是面子,更是蜀国的里子。
责任太重,谁都担待不起,就连诸葛亮也不行。
马谡知道,但这个世上,终究没有后悔药吃。(完)
4.魏延:帐外反骨仔
“谁敢杀我!”
魏延刚说完,脑袋就被马岱给搬了家。
从此,蜀国最后一位猛将,死于权力的内斗。
还被扣上了造反的屎盆子,千年来无人去洗刷。
魏延的死,死于他的锐。
位列五虎上将,他杀人如麻,屡立战功。
他训练死士,常以活人做实验。
手段之残忍,连善于傀儡术的左慈也皱眉。
魏延的死,死于他的傲。
见龙卸甲之后,再也没有谁能够在武力上制衡魏延。
杨仪不过是个书生,只能够靠嘴皮子输出。
对于朝廷的指令,远在汉中的魏延自然就不太愿意执行。
魏延的死,死于他的狂。
明知道杨仪要杀他,还明晃晃地挑衅。
在不清楚谁是卧底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张狂。
就算死士想要护着他,也来不及了。
魏延死了,最开心的不是杨仪,而是刘禅。
刘禅打小不喜欢魏延,一闻到他双刀上的血腥味就会发呕。
魏延便开玩笑说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虽然魏延说的很对,这是刘备也知道的事情。
但这种事只能刘备说,其他人都说不得,说出来就是死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