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有过被虚荣绑架的时刻:为了朋友圈的点赞数精心编排生活,为了社交场合的谈资假装精通不懂的领域,为了所谓的人设,隐藏真实的喜好。
这些被外界目光雕琢出的假面,在当时或许能换来片刻的满足,却会在日后某个安静的瞬间,显露出内里空洞的嘲讽。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许多网红为了流量和粉丝,编造虚假故事、摆拍夸张剧情,虽然短期内收获了大量关注和收益,但谎言被揭穿后,不仅失去了粉丝的信任,也毁掉了自己的声誉。
抽屉深处藏着一封泛黄的信,是高中班主任退休前寄来的。信里附着手稿复印件,是当年参加作文竞赛的原稿。老师在信中写道:“其实你原本写的是《故乡的老槐树》,为什么临交稿改成了《青春的叛逆》?我记得你说怕别人觉得你土气。”
看到这段话的瞬间,记忆突然翻涌。那年确实写了故乡的老槐树,爷爷在树下教他背诗,奶奶在树旁晒谷,还有夏日傍晚邻里围坐聊天的烟火气。但提交前看到其他同学写的都是“摇滚”“理想”“远方”,突然觉得自己的文字太“落伍”,连夜改成了迎合潮流的题材。
最终那篇文章只得了鼓励奖,而真正想写的故事,永远封存在了草稿纸里。
在校园中,学生们为了融入群体,常常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真实想法。有人明明喜欢古典音乐,却因为周围同学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假装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有人擅长绘画,却因担心被嘲笑“不务正业”,而将画笔束之高阁。
这种怯懦在成长中不断变形。大学时明明不同意社团负责人的决策,却因为怕被孤立而沉默;工作后明知同事的方案存在漏洞,却因为怕得罪人而选择附和;甚至在亲友遭遇不公时,也曾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而选择旁观。
那些被怯懦裹挟的时刻,就像在人生答卷上画下的虚线,看似暂时规避了冲突,却在日后回望时,变成了永远无法修正的遗憾。
职场里,员工们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晋升,即便发现公司存在违规操作或不合理的制度,也选择保持沉默。有人看到同事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损害公司利益,却不敢站出来指出,导致不良风气在团队中蔓延,最终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