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全社会掀起学习文化热潮的时代,知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工人学历与工资挂钩的政策,更像是一阵强劲的东风,推动着我不断向前。
我毫不犹豫地在网上报名了深圳法律函授大专班,白天,我在车间里与机器为伴,油污沾满双手,汗水湿透衣衫。
夜晚,我沉浸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法律书籍的世界里,文字化作一道道光,穿透黑暗,照亮我求知的渴望,最终顺利结业。
每当到了深夜十一点,整座城市陷入沉睡,唯有我窗前的台灯倔强地亮着。灯泡表面的钨丝在电流冲击下发出暖黄的光,像一团凝固的蜂蜜,将我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
泛黄的稿纸铺满桌面,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又似遥远山林里的松涛,在寂静的房间里掀起阵阵回响。
初捧起高中课本时,数学公式、语文课文、哲学理论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眼前。
数学公式像排列整齐的密码锁,等待我用智慧去破译;语文的方块字似灵动的精灵,在书页间跳跃;哲学的深奥理论则如迷雾笼罩的森林,神秘又令人向往。
数学的函数图像是我遇到的第一个 “拦路虎”。某个冬夜,窗外的北风裹挟着雪粒子,撞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呜咽。我裹着母亲织的旧毛衣,手指被冻得发僵,却固执地用钢笔在草稿纸上反复绘制函数图像。
密密麻麻的坐标点和歪歪扭扭的曲线,像极了我凌乱又倔强的思绪。
当终于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将图像准确绘制出来时,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进来,与台灯的光交融,在图像上镀了一层银边,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知识的大门正在为执着者缓缓开启。
语文的文言文阅读让我犯了难。晦涩难懂的字词,复杂的句式结构,都像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一个闷热的夏夜,整栋楼的电扇都在吱呀作响,我却关闭了风扇,生怕嘈杂的声音扰乱思路。汗水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在课本上晕开小小的水渍,我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逐字逐句翻译《劝学》。
当终于理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的深刻含义时,夜已深沉,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而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喜悦,这种喜悦如同盛夏的清泉,沁人心脾。
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更是抽象又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