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对大哥的祝福,也是对无数普通百姓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首诗,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命运转折的缩影。
对弟弟的牵挂,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化作了《冥想》。我站在窗前,看着月亮爬上桅杆,清冷的月光洒在身上,寒意顺着脊梁骨往上爬。
秋风裹挟着细雨,打在脸上生疼,远处传来风笛的呜咽和海浪的咆哮,声声入耳,像是弟弟在远方的呼唤。
我的心揪成一团,脑海中不断浮现弟弟在海上的画面:风是不是比这里更猛,会不会掀翻渔船?浪是不是比这里更凶,弟弟有没有害怕?觉能不能睡个安稳,饭能不能吃得饱?鱼获多不多,船舱会不会被挤破?
种种担忧如潮水般涌来,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思念,提起笔,将这份牵挂倾注于诗中。
“月亮挂在杆之上 我走出房门”,简单的开篇,却营造出静谧而忧伤的氛围;“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声风笛一阵浪歌 把思念捎给远方的亲人”,通过通感手法,将秋雨的寒、风笛的声、浪歌的音与思念融为一体;
“风是否比这里更猛 浪是否比这里更凶 觉是否睡的香甜 饭是否吃的温饱 鱼是否挤破船舱”,一连串的问句,如泣如诉,将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夜在月光中酣睡 我在月光下冥想”,结尾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公司新书记到任后,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创办了《交运简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诗歌投了过去。
没想到,几天后,书记亲自找到他,眼中满是赞赏:“小王,你的诗有生活、有感情,就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从此,我的诗歌频频出现在《交运简报》上。我的文字,时而如春风拂面,带来温暖与希望;时而如惊涛拍岸,激荡起豪情壮志。
职工们读着他的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也因此成为了《交运简报》的特约撰稿人,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诗歌被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高老师看到。高老师辗转联系到我,约我见面。
当我走进高老师的办公室,看到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瘦小却气质儒雅的身影时,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高老师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你的诗里有生活的烟火气,有对时代的敏锐感知,这是难能可贵的。继续坚持,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在高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诗歌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尝试更多的表现手法,让文字更加灵动、富有感染力。
每一次灵感的闪现,我都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来。诗歌,不再只是我抒发情感的方式,更成为了我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时光流转,我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那些在夜灯下推敲字句的日子,那些因灵感迸发而欣喜若狂的瞬间,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我知道,诗歌的世界广阔无垠,自己才刚刚踏上征程。但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热爱,笔下有真情,就能在这片天地间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书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