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第5章 石家庄《高邑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石家庄《高邑县》(1 / 2)

燕赵大地的历史与发展交融之地

高邑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石家庄市最南端,地理坐标处于北纬37°33′至37°42′、东经114°26′至114°43′之间 。县域北邻元氏县,南接临城县,西连赞皇县,东与柏乡县毗连,东北和赵县交界。东西横距23.75千米,南北纵距16.5千米,周边界长63.76千米,辖区总面积仅222平方千米 ,在河北省众多县域中,面积相对较小,却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色,在区域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高邑县行政区划简洁明晰,截至2022年12月,下辖5个镇,分别为高邑镇、大营镇、富村镇、万城镇和中韩镇,共107个行政村 。县政府坐落于刘秀路151号,作为全县的行政核心,引领着高邑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稳步前行。

高邑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境内凤凰山出土的石斧有力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高邑古称“鄗”,在春秋时期,归属晋国版图;到了战国时期,先后被赵国、中山国统治 。公元25年,是高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高邑城南的“千秋台”举行登基大典,随后诏令改“鄗”为“高邑”,自此县名沿用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从未更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邑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其中明朝“东林三君”之一、吏部尚书赵南星便是东关村人。他以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敢于直谏的勇气闻名于世,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和文化领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痕迹。

高邑县境内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是高邑历史的无声见证者。中山国房子郡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西富村乡古城村西北,尽管岁月的侵蚀使它仅残留部分城垣,南北250米,东西274米,宽28米,高6.5米,但从这些残垣断壁中,仍能感受到春秋属晋地、战国初属中山国而后归赵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刘秀登基台,也就是千秋台,位于县城南2华里的花园村村南,刘秀在此开创东汉基业,曾经这里还有观星台、点将台、四将台等建筑,虽历经沧桑,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但站在千秋台遗址上,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刘秀登基时的庄重盛大场景;南星书院则承载着当地的教育传承与文化发展脉络,是高邑县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 。

从自然环境来看,高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特征分明。年平均气温12.6℃,既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寒冷,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舒适的温度条件;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平均风速2.5米/秒,年日照总时数2615.5小时,无霜期194天 ,充足的光照和较长的无霜期,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成熟,造就了高邑县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