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市,地处河北省东部,唐山市东部,处于东经118°14'06" 至 118°49'34"、北纬39°34'52" 至 39°58'27"之间 ,总面积1028平方千米。它东与卢龙县、昌黎县隔滦河相望,南与滦南县接壤,西邻唐山市古冶、丰润、开平三区,北靠迁安市及迁西县,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记忆
滦州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境内便已有人类生息。唐虞时期,它属冀州与幽州;商朝时,是古孤竹国属地,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之位的典故就诞生于此,“夷齐让国”体现的仁义精神影响深远。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归属于燕国;秦朝时,分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汉朝先属燕国,后归海阳等四县,东汉属幽州;三国时期则属魏国辽西郡。
隋代,滦州先后属新昌县、卢龙县;唐代又先后属石城县、临榆县、马城县。辽天赞二年(923年),契丹析平州地置滦州,治义丰县,这是滦州建置之始,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建制多有变化。北宋宣和七年(1125),它属中都路;金代,滦州成为军事要地;崇庆二年(1213),滦州入蒙古;元太祖十年(1215),平州改为兴平府,滦州属之;大德四年(1300),平滦路改为永平路,滦州随之归属。
明洪武元年(1368),滦州属京师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平府;次年,义丰县并入滦州。清朝袭明制,京师省改称直隶省,滦州属直隶省永平府,且不再辖县。民国二年(1913),滦州改称滦县;1949年,属唐山专区;1958年11月改为唐山市滦州区,次年6月复为滦县;1983年,设立地级唐山市,滦县随属;2018年9月,撤销滦县,设立县级滦州市,由河北省直辖,唐山市代管 。
地理风貌:自然雕琢的胜景
滦州市地势北高南低,处于燕山丘陵与滦河三角洲结合部,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北部是低山丘陵,山峦起伏,海拔一般在200 - 500米之间,山上植被茂盛,多为松树、柏树等,每逢秋季,漫山红叶,层林尽染。中部和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主要的农业产区,大片的农田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季绿意盎然,秋季金黄一片。河漫滩主要分布在滦河及其支流沿岸,水草丰美,常有水鸟栖息。
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气温回升较快,大地渐渐苏醒,各种农作物开始播种;夏季闷热多雨,平均气温在25℃左右,降水集中,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秋季昼暖夜寒,天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冬季寒冷少雪,平均气温在 -5℃左右,河流会出现短暂封冻现象。
滦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滦河、沙河、横河、溯河、湾河等多条河流。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丰宁县巴延图尔山北麓,全长877公里,在乐亭县入渤海,它不仅为滦州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孕育了灿烂的滦河文化。在滦河河畔,能看到河水奔腾不息,河面上船只往来,沿岸风景如画,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