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六年,以高鼎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陷阜平,阜平县县制被裁撤,以县治东五社并入曲阳县,以西五社并入唐县。康熙二十二年,在绅民的请求下,康熙皇帝复置阜平县,仍归真定府管辖,县衙设在王快镇 。雍正元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阜平县仍属之。乾隆十年,阜平县署自王快镇迁回阜平县城,至此,阜平的行政建制逐渐稳定下来。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阜平,因装备落后,阜平县龙泉关官兵抗击侵略者失败,全军覆没,这段历史成为阜平人民心中的伤痛,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民国时期,阜平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动荡。民国元年,阜平县假葬沟村在村民周万然的带领下举行武装暴动,虽最终遭官府镇压而失败,但展现了阜平人民敢于抗争的精神。民国二年,阜平县改属直隶省范阳道,三年,范阳道改名保定道。民国十七年,道废,直隶省改河北省,阜平县始属河北省 。1927年8月至次年3月,阎锡山的晋军与张作霖的奉军大战于龙泉关、长城岭,史称“晋奉战争”,这场战争给阜平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1923年开始,有进步青年开始在阜平县活动,1925年1月,李殿阁等人在阜平县教育界成立该县第一个党小组,为阜平的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进入阜平县城,创建了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这是中国北方第一个苏维埃县政权,标志着阜平成为革命的前沿阵地。1932年,中共阜平地方党组织在城厢、桐子沟、大岸底、柳峪、王快等地建立党支部,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阜平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民国二十六年,阜平属河北省第十一督察区 。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初,阜平县组织“阜平县各界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宣传、抗日募捐活动,在此基础上,10月初,正式成立“阜平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当月,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阜平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召开,宣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阜平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核心区域。同年秋,阜平县属晋察冀边区冀西区二专区。1940年,改属晋察冀边区四专区。1942年,改属北岳区四专区 。1944年7月1日,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阜平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出版,这一事件在党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抗战时期,阜平县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曾被毛泽东同志亲笔授予“模范抗日根据地”光荣称号,阜平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