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定州地处宋辽交界边陲,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北宋时期,定州的开元寺塔除了宗教意义外,还因登塔可望契丹军情,所以又称“料敌塔” 。宋太宗时,开元寺僧人令能奉旨往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归。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开始建塔,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才最终建成 。此塔高83.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享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内有北宋至清代的37块碑刻和数处名人题记,以及宋代斗拱彩画、佛教人物壁画、金刚经函等珍贵文物,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还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历史信息 。
元朝时期,定州地区归中书省管辖,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定州的交通和商业持续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明朝公元1369年改中山府为定州,州治在安喜县(今定州市),从此中山府的名字不再出现。公元1370年改安喜为定州,从此安喜二字不再出现,而定州二字成为现定州城所专用,并一直延续至今 。
清朝时期,定州属直隶省,作为直隶地区的重要城市,定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对定州的城市建设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使得定州的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民国时期,定州经历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1913年,分全省为津海、保定、大名、口北四道,以定州隶保定道,1914年始依部令改为定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定北县。1947年定县解放,建立定县市;定南、定北县合并为定县 。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曾是冀中九专署(后改为定县专署)驻地 。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1961年定、曲两县分置。1986年,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定州先后涌现出战国名将廉颇、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诗人刘禹锡、崔护,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现代人民艺术家张寒晖,着名教育家王森然等历史名人;隋代杨坚、宋代司马光、韩琦、苏轼等曾在定州任职 。这些名人的出现,不仅为定州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也对定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