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城区,作为阳泉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西与矿区相邻,东、南、北均与郊区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3°33′,北纬37°50′-37°52′ ,东西最长处约10.5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0千米,总面积55.88平方千米。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阳泉市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的文物就是有力的证明。春秋时期,今盂县地有仇犹国,虽地处一隅,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其因晋国智伯献钟计谋而灭亡的故事,成为“贪小失大”这一典故的来源,警示着后人。
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属赵,见证了赵国的兴衰荣辱。秦统一六国后,城区归属于太原郡,开始纳入大一统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西汉初,在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这是阳泉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开启了区域行政管理的新篇章。东汉时,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期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在政权更迭中不断发展演变。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历经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的统治,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这里频繁发生。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代在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后废;在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代初期,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时期,这里又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城头变幻大王旗,却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丰富的历史色彩。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代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代,城区属冀宁路。明代,盂州降为县,与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
近代以来,阳泉城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世纪初,随着阳泉采掘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这里逐渐兴起。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铺设到此并设阳泉站,从此,阳泉站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至解放前夕,阳泉站区尚不足1平方千米,街道总长也仅1千米有余,总人口不足两万人。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随后设阳泉市。市下设一、二、三区党的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同年7月,一、二区合并为一区(现城区前身),先后改称阳泉镇、三区、站上区,至1969年1月称城区至今。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隋代的许世绪,他助力李渊建立唐朝,因功受封真定郡公,其英勇与谋略为后世所称道。近代以来,阳泉城区作为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