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多,曾凡离开教室,去了削面馆。
这个时间段面馆一个客人都没有,曾凡坐在距离炉子最近的桌子边,要了一碗削面,然后从军大衣兜里掏出那本没还的《寻秦记》摆在桌上。
一边吃面一边看书,同时运用感应能力在炉子里做功,合成碳纳米管材料,制作能量球。
削面馆是典型的夫妻店,老板夫妇四十多岁,都是山西人,看曾凡在这里看书,也不打扰他,两口子自顾自守着后面的炉灶闲聊。
从他们的话语中,曾凡知道两口子在老家有一儿一女,都在县城读高中,儿子读高三,女儿读高一,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不错,两口子既自豪又烦恼,自豪的是孩子应该都能考上大学,烦恼的是孩子大学一年需要不少开销。
粗略的计算之下,省内的大学,一年最少也得两万多,他们的收入供一个孩子大学有富余,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他们也没有别的本事,这家面馆就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了,夫妻两个只能期盼家里人别有灾病,能安安稳稳的把两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曾凡由此想到自己的父母,老爸平时打零工,老妈在家里加工服装,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也不过勉强过万,除去日常开销能存下几千块钱,他们应该也像这对父母一样,发愁过自己以后的学费吧?
这对夫妻才四十多岁,自己的父母都快六十岁了,再过几年,打零工的活都不好找了,只靠那两亩多地的收入,一家人吃饱肚子都困难。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自己没有考上高中,对父母而言,应该也是一种解脱吧?
不过当年的曾凡,真的是对此懵懵懂懂,今天要不是听到这对夫妻的对话,他也理解不了父母的处境。
这时候曾凡透过面馆的窗户,看到对面的学校门口停下一辆汽车,身材高挑的杨菲菲从车上下来,手里提着一个粉色的书包,走进学校大门。
想起自己的小说还要靠她投稿,曾凡收起《寻秦记》装进大衣兜里,跟老板结账,偷偷收起做了半截的能量球,离开了面馆。
在教学楼门口,曾凡追上了杨菲菲:“班长,等等!”
“跑那么急干嘛,有什么事到班里不能说!”杨菲菲听到他的声音,停下脚步,转过身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