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成为窑主后,并没有急着改良工艺,而是熟悉他们现有的全部流程,以他的学习效率,当然很快就对窑口的工艺了如指掌。
随后,挑选了一些十几岁的窑工,带着他们一起从选料开始做起,从头开始新工艺试验。
这个时候,景德镇的窑口还是以阶梯式的龙窑为主,通常都是依山坡而建,窑身呈倾斜状,火焰顺着窑内从下向上流动,空气流通顺畅,燃烧充分,窑内升温速度较快,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烧制温度,可以同时烧制大批量瓷器,能极大提升烧制效率。
有优点就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温度前高后低,需要不停投柴,对人力要求比较大,窑体大多都是砖土结构,维护不到位很容易烧塌。
在新工艺瓷器没有成功前,曾凡不打算改变现有的青白瓷烧制过程,毕竟涉及到上百人的工作,不能轻易砸人家饭碗,他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这些人还要生存。
曾凡组织人在庄园内建造了一口结构简单的馒头窑,作为新工艺试验的窑口,这种窑几十年后会成为景德镇的主流,这个时期还是新生事物,但也不算新奇。
这种窑外形就像一个大馒头,加热和降温都比较慢,还原氛围不好控制,优点就是可以达到很高温度,这点正符合曾凡的要求,他要烧制精品瓷器,高温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窑口的大总管李德志,刚满四十岁,面相已经像个小老头了,他一家三代都在这个窑口工作,父亲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十五岁的小儿子李有信跟着曾凡做学徒,妻子是庄园厨房的总管,算是窑口的骨干员工了。
本来李德志是专管烧窑的工匠头,手下管着二十多号人,曾凡提拔他做窑口大总管,待遇薪资都有很大提升,李德志受宠若惊,工作起来当然格外认真。
他在庄园长大,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伺候过三任东家,窑口各部分的人都认识,各项工作也都熟悉,很快就适应了新岗位,让窑口完成了顺利过渡,没有出乱子。
为了方便试验新工艺,曾凡就住在城外庄园,他住的当然是庄园内最好的房子,还有四个丫鬟专门伺候。
丫鬟也都是窑工家的孩子,她们嫁人前也要工作,不是厨房、就是浆洗,或者像男人一样到参与瓷器制造,那个工作更累。
比较而言,安排为他服务还是个轻松的活儿,都是窑口主管,或者老资格匠师的子女才有的待遇。
曾凡不习惯被伺候,也不能将人赶走,那容易打击几个主管的积极性,只让几个丫鬟负责他住的房间卫生,同时画了几幅图样,让她们每天练习临摹,也不能整天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