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使团前往西域、南洋诸国,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
短短一年间,各地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国库收入大幅增长。
【文教复兴:科举改制,广设学堂】
赵信深知,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他下令:
改革科举制度,增设“实务策问”科目,选拔真正有才之人;
设立“国子监”与“太学”,培养中央与地方官员;
在各州县广建“义学”、“乡塾”,普及基础教育;
编纂《建兴大典》,收录历代经典与新制法规,供学子研习。
他还亲自召见儒林名士,赐予讲席,鼓励百家争鸣。一位老儒感慨道:
“自魏晋以来,未有如此重视文教之君。”
“此诚圣王之道也。”
【民族融合:边疆设府,共沐圣恩】
面对多民族共存的现实,赵信采取怀柔与治理并重的策略。他在西南、西北、岭南等地设立:
宣抚使、安抚司、土司衙门等机构,委任当地首领协助治理;
推广汉语与汉字,但允许保留本地语言与习俗;
设立驿站、邮差系统,加强边疆与中原联系。
此举既保障了地方自治,又增强了中央控制力。原南诏贵族段氏后人亲自上表:
“陛下不以夷狄视我等,反授官职、赐封地。”
“愿世代效忠朝廷,永为藩屏。”
赵信亲笔回复:
“朕所求者,非一族之尊,而是万族同心。”
“愿尔等与我中华同荣共耀。”
【尾声:盛世初现,百业俱兴】
建兴六年春,长安街头已不见战火痕迹。书生朗朗诵读之声,商人熙攘于市集之间,工匠忙碌于作坊之中,农田里稻麦飘香。赵信登临城楼,遥望四方:
“昔日烽火连天,今朝歌舞升平。”
“朕之所愿,不过如此。”
他对身边的郭威说道:
“你可曾想过,我们竟真能走到今天?”
郭威拱手答道:
“陛下以仁政治天下,百姓自然归心。”
“此乃千年未有之盛世,必将光耀千秋。”
风和日丽,万象更新。一个真正属于建兴的时代,终于到来……
【盛世暗涌:契丹崛起,边关告急】
建兴六年秋初,一封来自幽州(今北京)的加急奏报送抵长安:
“陛下!”
“契丹骑兵三万突入云中郡,焚毁村落十余处,掳掠百姓数千。”
“守军不敌,已退守雁门关,请速派援兵!”
此消息犹如惊雷炸响,震惊朝堂。赵信阅罢密报,眉头紧锁:
“朕刚平定西南倭患,恢复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