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后,他也常能摸清盗匪的心思,假装撤退,趁其不备进攻,接连攻破百余个贼巢,斩杀、俘虏上万人……“六五七”
在此之前,他从未领过兵,只是曾在兵部担任主事。
很多人评价王阳明诡计多端,看透人心,附近的人皆惊呼守仁是神人。
此外,心学还提出“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很多人在面对一件事时毫无主意,不知如何下手。
在心学看来,“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比如孝顺父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只要有了“知”,就说明已经做了“孝顺父母”的事,也就是“行”!
那些做不到的,并没有真正“知”。
“知”而后“行”,“行”而后“知”,都是一体的。
因此心学能让人们准确把握事情的核心,理清头绪,不至于无从下手。
比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当时他手中无兵,普通人接到这样的任务,根本无法应对。
但王阳明却抓住了核心,那就是“平叛”,不被其他事物干扰。
既然要平叛,就需要兵马,召集兵马需要时间,于是王阳明用假檄文吓住宁王,为自己争取到招兵的时间。
他又揣摩到宁王两位重要手下心思,故意泄露信息给宁王,吓得宁王不敢行动。
一个已经起兵的人,竟然被吓住不敢动弹,拖延了半个多月。
高景需要变法,这是他的核心,不被其他事物干扰。
变法首先要得到君王的支持,韩王显然不会支持高景,就算支持,也并不坚定。
而且变法总会遇到巨大阻力。
为何有人阻止变法?一方面是因为未知带来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利益。
那就把所有韩国贵族拉进变法的队伍,以下压上,让韩王即使反对也没办法。
如何拉拢所有贵族?
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苦口婆心地解释,别人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接受,所以白天在酒宴上,他才吊起众人的胃口,让他们主动来询问,来了解。
果然如高景所料,当天夜里,便有人带着礼物来拜访。
紫女带着紫兰轩的姑娘们帮忙接待客人。
高景亲自与对方交谈,分析利害,给予更大的好处。
“……对百姓开放封地的山林与湖泊,让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很好吗?”
“君上不妨想想,每年从封地的山林湖泊中,能获得多少收益?”
“如果开放给百姓,让他们进山打猎,临水捕鱼,还能贩卖货物,君上从中抽税,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