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不会主动为难你们。”高景摆手,继续道,“心有不甘乃人之常情,你们曾担忧我会将韩王之死归咎于你们,致使家族覆灭,故而投靠于我。人总是在失去生死威胁后,才开始反思,觉得一切变化太快,未曾给你们接受与思考的时间。即便我告诉你们,当时你们别无选择,你们也未必会信。失去让你们难以接受,看不清现实,或许会做出蠢事,如私下联络他国求助,甚至扶持韩宇复位。”
此言一出,几人惊恐失色。
“绝望之中,人皆可能孤注一掷,哪怕面临灭族之灾,不甘、私欲与贪念也会驱使你们冒险一搏。”高景缓缓道,“我说过,你们中能力出众者可继续为官,但你们恐怕仍不甘心。我不怕你们暗中作梗,但我身为儒家之人,不愿造过多杀孽。所以,你们建学堂吧!”
众人正惊惧间,闻“建学堂”三字,一时不解。
“没错,建学堂!”高景见众人困惑,解释道,“我将在颍川建一座学宫,未来颍川官员多出自此处。”
学宫的经费,源自你们即将创立的学堂。不仅限于颍川,身为秦国大良造的我,意在秦国统一后,将变革推行至全国。
高景直言不讳,道出秦国的雄图与自身规划:“颍川学宫仅为试验,成效显着,则将遍植全国。届时,官员皆出于学宫,而为学宫供血的学堂,其意义,你们自明。”
众人皆知,屏息以待,眼中闪烁着勃勃野心。家族子弟若能在学堂精进,进而入学宫,其前程将跨越韩国,普照天下。
学堂,必建。
高景察言观色,笑言:“我已为尔等铺设家族复兴之路,更将天下置于眼前。”言毕,语气转厉,“若有人执迷不悟,休怪我无情。到时,刀光剑影,我心无愧!”
众人神色复杂,相视无言。天下在前,若仍拘泥于韩国权贵之桎梏,实属短视。
一人起身,恭敬行礼:“愿遵大良造之命!”
众人随之起身,齐声应和:“愿遵大良造之命!”
高景颔首,言归正传:“学堂非易事,我有两策,供尔等抉择。”
众人侧耳倾听。
“一,合资建校,专收族中子弟。然,我亦欲予百姓以希望,若尔等如此,我将另建平民学堂,两校相争。”
有人问:“第二策为何?”
高景笑答:“亦合资建校,郡府助力,族中可设私塾,但须兼收平民,比例各半,如何?”
众人迟疑,私语不断。
“切记,出自尔等学堂的平民学子,亦会铭记氏族之恩。世间万物,有舍方有得。”
见众人不决,高景再退一步:“ ** 开,可好?”
即便孔子曾破贵族垄断,知识普及于平民,仍任重道远。
见无人应答,高景轻叹:“既如此,便依第一策,尔等建氏族学堂,我则建平民学堂。”
“大良造!”众人齐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