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吴名院士,倒是始终没有说话,
从秦裕确认2611复合物的性质过后,目光就一直紧盯着2611复合物所在。
相比起沈曜国这个外行,吴名院士这个从事生命科学领域,还是人体基因科学研究的内行来说,
更加能够明白2611复合物的诞生,从技术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意味着什么。
越是了解,越是心灵受到震撼。
2611复合物此刻的诞生,
就跟学界还在研究经典力学的时候,这边可控核聚变装置都造出来了一样。
吴名院士比沈曜国更加了解秦裕之前发表的两篇关于寿命机制的论文。
他仔细看过,他之前带得一个博士,还是跟着秦裕带起的这个热门研究方向做了篇勉强挨边的论文顺利毕业的。
他数次在公开场合赞叹过秦裕先前两篇论文的价值。
认为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实现对人类整体寿命的延长,
那秦裕这两篇论文的贡献应该居首功。
他曾经也想过,说不定在未来几十年,从秦裕这两篇寿命机制论文出发,
能够诞生一些关于延长寿命的实用,应用科技,
人类的预期寿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社会都进入到一个新纪元。
但正常来说,
这样应用技术想要实现,怎么也应该经过一段旷日持久的研究历程。
即便是从秦裕的两篇论文出发,距离真正实现延长人类寿命,中间也还隔着很远。
有着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可能需要像人类基因工程那样,设立一个国家级的研究计划,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
最终花费漫长的时间,无数人的努力,才能够一步步将这个跨时代的‘工程’,推进到最终阶段。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2611复合物就跟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一样。
哪怕因为横向经费的充足,让秦裕在生命科学学院的这两个大实验室内的科研硬件设施已经很先进很完善,
但研究团队的规模,还是让人很难去想象,秦裕是怎么带领这样一个研究团队,
完成这样一个繁重的研究任务的。
但事实上就是这么摆在他的面前,他接受的了也好,接受不了也好,都不影响事实已经发生了。
“之前,我的几个老朋友,还撺掇着我,说一起向上申请一个国家级的寿命延长研究课题,结合国内大部分该领域的学者,在秦裕博士你的理论基础上,推动寿命延长技术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他们应该也向秦裕博士你发出过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