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诗词积累加上现代的见识,让他很快就有了灵感。
"时间到!"文德刚高声说道。
"诗已成。"纪凌尘停下脚步,朗声吟道:
"大夏雄风起东方,千里江山展新颜。
泾河归流润沃土,百姓安乐庆丰年。
文武并举兴邦国,改革创新谱华章。
他日重登九州顶,威名远播四海传!"
这首七律一出,整个朝堂为之一震,
文德刚听完,脸色连变数次。
作为饱读诗书的老臣,他当然能听出这首诗的水准。无论是立意、格律还是气势,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好诗!真是好诗!"一个年轻的文官忍不住赞叹道。
"'改革创新谱华章',这句说得太好了!"另一个大臣也点头称赞。
"确实有几分才气。"连文德刚也不得不承认,"不过,光会作诗还不够。国师还需要有真才实学,能够治国安邦。"
"文老想如何考验?"纪凌尘问道。
"既然你诗中提到了改革创新,那就说说看,如果让你治理大夏,你会从何入手?"文德刚出了个更难的题目。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治国之道博大精深,稍有不慎就会暴露出浅薄。但纪凌尘却胸有成竹。
"如果让在下治理大夏,会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发展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第二,兴办教育,培养更多人才。第三,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纪凌尘侃侃而谈。
"具体如何操作?"文德刚追问。
"发展民生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让百姓有事可做,有饭可吃。"纪凌尘说道,
"兴办教育方面,可以建立更多学校,让更多孩子能够读书识字。改进技术方面,可以推广新的农具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如何实施?"文德刚还是不满意。
"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和资金。"纪凌尘胸有成竹地说道,
"人才可以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资金可以通过发展商业获得。而且,大夏铁矿丰富,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冶炼业。"
"冶炼业?"文德刚眼前一亮,"你对这方面有研究?"
"略有心得。"纪凌尘谦虚地说道,"在下知道一些改进冶炼技术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钢铁的质量和产量。"
朝堂上的大臣们开始窃窃私语。如果纪凌尘说的是真的,那对大夏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钢铁是国之重器,质量和产量的提升对国家实力有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