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国师大人说要选真正的治国之才,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太好了,我正好读过很多治国方面的书籍!"
纪凌尘身着朝服,在武安国和几个官员的陪同下,逐一巡视各个考场。
"国师大人,"一个年轻的考生认出了纪凌尘,激动地说道,"谢谢您给了我们平民子弟这个机会!"
"不用谢我,"纪凌尘和善地说道,"只要你们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脱颖而出。"
"我们一定不辜负国师大人的期望!"几个考生齐声说道。
上午巳时,钟声响起,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和诗赋。考生们拿到题目后,纷纷埋头答卷。考场内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尖在纸上飞舞的沙沙声。
纪凌尘在各个考场间巡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他注意到,这些考生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有穿着华贵的富家子弟,也有衣着朴素的寒门学子。
"看来科举制确实打破了门第限制,"纪凌尘心中暗想,"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考官们连夜批阅试卷。经过严格筛选,三千多名考生中有一千人进入第二轮。
第二场考的是策论,题目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这道题目让很多只会背书的考生望而却步,但也让那些真正有见识的人才有了展现的机会。
"这道题出得好,"文德刚对纪凌尘赞道,"能够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是的,"纪凌尘点头,"我们要的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文人。"
第二场考试后,又淘汰了大半考生,只剩下三百人进入最后一轮。
第三场考的是实务,包括算术、律法、农政等实用知识。这让很多传统的读书人措手不及,但也让一些有实际经验的人才脱颖而出。
"国师大人,这次考试的内容确实与众不同,"一个监考官员感叹道,"很多平时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知识,在这里都派上了用场。"
"知识没有贵贱之分,"纪凌尘说道,"只要对国家有用,就是好知识。"
经过三轮严格的考试,最终有一百人脱颖而出,成为大夏历史上第一批科举进士。
放榜的这一天,整个京城都沸腾了。榜单一贴出,围观的人群就里三层外三层地挤了过来。
"快看快看,状元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