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启末年以来,陕西全省遭遇连年灾荒,严重的干旱和虫害导致庄稼枯萎,饥民遍布田野。农民们无法维持生计,被迫走上反抗之路。陕北地区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并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起初,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领导的起义军占领了黄龙山。随后,宜川的王左挂、安塞的高迎祥、洛川的张存孟、延川的王和尚、汉南的王大梁等纷纷响应,起义的火焰迅速燃遍了整个陕西。不久,李自成在米脂起义后加入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队伍。由于边防军拖欠军饷,引发了兵变,一些士兵逃入山区与农民起义军联合。这些具有军事经验的士兵的加入,显着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使其从地方性的暴动演变为更有组织的军事力量。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故乡集结了十八寨的农民,组建了一支响应王嘉胤等人起义的队伍,并自封为“八大王”。他身材高挑、面容略带黄色,留有一尺六寸的长须,因其敏捷、果敢、侠义,在军中被尊称为“黄虎”。这支队伍也在此时投靠了王嘉胤和王自用。由于张献忠自幼接受过教育并受过军事训练,他机智多谋、勇敢果断,很快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他的部队迅速崛起,成为以王自用为首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大的一营。继李自成之后,又一位能够威胁明朝统治的“大魔王”登场。
明朝政府最初对农民起义军采取了“招抚”政策,这一政策的倡导者是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所谓的“招抚”,实际上是一种结合“安抚”与“镇压”的策略,其中以“安抚”为主,以“镇压”为辅。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部分农民军接受了“招抚”,解散并返回家乡,其中包括数十位重要首领也选择了投降。然而,即便农民军接受了“招抚”,他们依旧面临生活困境,加之许多人遭到暗杀,导致他们不得不“降而复叛”,再次揭竿而起。由于“招抚”政策成效有限,起义军的势力继续扩散至山西,这迫使明朝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调整其应对策略。
崇祯三年三月,农民起义军从陕西大规模进入山西,攻城掠地。这是起义军首次成建制突破黄河防线,标志着起义浪潮由陕西开始向华北腹地蔓延,标志着明末农民起义从局部暴动转变为全国性蔓延。起义军通过地理上的扩张、军事上的整合,以及与边防军的联合,逐步发展成为动摇明王朝统治的决定性力量。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顺南风而北上的小关船,用最快速度,五天的时间跑完一千公里的海路,靠岸后,惊惶失措的日本商人早田岛立即踉跄奔上鹿儿岛。他的脸色苍白得如同一张白纸,头发乱糟糟的,看起来就像是一阵狂风暴雨后的景象。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闯入了萨摩藩主岛津忠恒的府邸。守卫们刚要上前阻止,但当他们看到他那狼狈不堪的样子时,立刻改变了主意,放他通行。这位商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岛津忠恒的面前,他喘着粗气,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地描述着琉球岛所遭遇的灾难。他的双手颤抖着,比划着什么,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恐惧。他结结巴巴地说:“大明……大明的军队,他们包围了琉球岛,我们拼尽全力才得以逃脱。”岛津忠恒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立刻变得严峻,他猛地站起身来,眉头紧锁,眼神中既有震惊也有深思。经过短暂的沉思之后,他迅速召集了岛津贵俦、新纳忠元、押川院忠栋(押川横二的哥哥)以及桦山久高,共同商议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