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外样大名还肩负着繁重的“普请”劳役,他们不仅出资还出力,为幕府修建城池、道路,疏浚河流等。简而言之,他们既受到监视又遭受剥削。尽管内心愤懑,但考虑到祖上在最鼎盛时期都未能取胜,作为后代又能怎样呢?据传,在毛利家长州藩每年的新年仪式上,家臣们都会象征性地向藩主提出:“今年是否可以倒幕?”而藩主则按照惯例回答:“时机尚未成熟。”这种对德川幕府的不满情绪,即便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繁荣时期后,仍在那些待遇最差的外样藩中代代相传。
德川家康设计的"幕藩体制"堪称封建时代的政治工程学杰作。这位老谋深算的将军将日本变成精密运转的机器,用三重锁链捆缚住诸侯的野心。
经济命脉始终攥在幕府手中。江户、大阪两大经济中心与全国矿山、港口构成"黄金三角",8万直属武士组成的旗本集团则是握紧刀柄的手。当70%的土地被分配给大名时,家康早已布下杀招:亲藩与谱代占据交通要冲,外样大名被扔进九州、东北的苦寒之地。更绝的是"参勤交代"制度,要求大名带着家眷往返江户,既耗尽藩库又让人质化。
法律成为无形的镣铐。《武家诸法度》像紧身衣般束缚着大名的行为,从军事部署到婚姻选择皆受管控。"一国一城令"将军事据点压缩到最低限度,禁止私战与结盟的条款让诸侯们沦为"高级囚徒"。土地评估标准的统一化,则让税收如涓涓细流汇入幕府金库,初期700万石的年收入撑起了整个统治机器。
社会阶层的固化更是神来之笔。士农工商的四民制度如同混凝土般凝固了社会流动,天皇被供奉在京都的深宫中成为活体图腾,《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则确保朝廷永远只是幕府的提线木偶。
总之,历史上通过分封制衡、法律约束、经济控制三管齐下,确保德川家族绝对权威,实现日本近260年稳定。然而,这种统治的前提是日本必须保持封闭状态。不幸的是,今天萨摩藩在琉球战役中遭遇惨败,背负了巨额的债务,现在是“穷凶极恶”。强大的外力作用下,幕府统治这个脆弱的鸡蛋壳上出现了一丝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