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张歆被免职,朝廷任命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北匈奴的呼衔王进犯伊吾,打败了伊吾司马毛恺,还攻打伊吾的屯城。皇帝下诏让敦煌太守马达带兵去救援,等马达的军队到了蒲类海,呼衔王就带兵撤走了。
秋天七月,武陵的蛮人反叛。
冬天十月,司空胡广退休。
十一月辛巳日,京城发生地震。皇帝下诏让百官举荐品行独特的人。涿郡举荐了崔寔,崔寔到了公车署,却称病不参加对策,而是回去写了篇讨论世事的文章,叫《政论》。文章里说:“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通常是因为君主在位太平日子过久了,风俗逐渐败坏却没察觉,政治慢慢衰败也不改正,习惯了混乱和危险,却浑然不知。有的君主沉迷于欲望,不操心国家大事;有的听不进劝谏,厌恶真话,轻信假话;有的在岔路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被信任的大臣,只为保住俸禄,闭口不言;有的被疏远的大臣,因为地位低,说的话没人听。所以上面国家的法纪松弛,下面有智慧的人郁闷不得志。可悲啊!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已经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松弛,上下懈怠,老百姓怨声载道,都盼着能有中兴的办法来拯救国家。拯救时世的办法,就在于修补漏洞、支撑倾斜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目的就是要让这个世道安稳下来。所以圣人掌权,会根据时代制定合适的制度,步骤方法各有不同,不会强迫人做他做不到的事,也不会不顾眼前紧急的情况,只追求听闻中的理想状态。就像孔子回答叶公时说要让远方的人来归附,回答鲁哀公时说要治理好百姓,回答齐景公时说要注重礼节,不是孔子的说法不一样,而是针对的问题和当时的紧急事务不同。一般人拘泥于旧的条文和过去的经验,不懂得变通,觉得听到的那些神奇伟大的办法才好,却忽视眼前实际情况,这种人怎么能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呢!所以那些谈论政事的人,就算说的符合圣德,也常常被反驳否定。为什么呢?那些顽固的人不了解时代形势,只习惯自己看到的,不懂得成就大事的道理,更别说考虑事情的开端了,只会说一切照旧就行。那些所谓通达的人,有的爱慕虚名、嫉妒有才能的人,觉得计策不是自己出的很丢脸,就舞文弄墨、强词夺理来破坏别人的观点。少数人敌不过多数人,就被排挤抛弃了,就算稷、契这样的贤能之人还在世,也会被困住。这就是贤能智慧之人的言论常常郁闷不能伸张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