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七月丙寅,皇后杨氏去世。一开始,皇帝觉得太子脑子不太灵光,担心他不能当继承人,就悄悄问皇后的意见。皇后说:“立太子得按长幼顺序,不能看贤不贤,这规矩哪能改!”镇军大将军胡奋的女儿是贵嫔,很受皇帝宠爱,皇后病重的时候,怕皇帝立贵嫔为皇后,让太子地位不稳,就头枕着皇帝膝盖哭着说:“我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又有品德又漂亮,希望陛下能让她进宫。”皇帝流着泪答应了。
朝廷任命之前的太常山涛当吏部尚书。山涛掌管选拔官员十多年,每次有官职空缺,就挑几个有才能资历合适的人,等皇帝有了意向,再公开上奏。皇帝有时候用的不是山涛推荐的第一个人,大家不明就里,觉得山涛选官随心所欲,就跟皇帝说这事儿,结果皇帝反而更亲近信任他。山涛甄别选拔人才,会给每个人写评语再上奏,当时被称为“山公启事”。
山涛向皇帝推荐嵇绍,建议让他当秘书郎,皇帝下诏征召嵇绍。嵇绍因为父亲嵇康获罪,一直在家隐居,想推辞不去。山涛跟他说:“我可是为你考虑了很久,天地四季都有消长变化,何况人呢!”嵇绍这才答应,皇帝让他做了秘书丞。
当初,东关战败后,文帝问下属:“最近这事儿,谁该负责?”安东司马王仪,是王修的儿子,回答说:“责任在元帅。”文帝火了:“你这司马是想把罪推给我呀!”就把王仪拉出去砍了。王仪的儿子王裒痛心父亲死得冤枉,就隐居起来教书,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去。他从来不面向西边坐(因为晋在西边),在父亲墓旁搭个草庐住下,早晚抱着柏树痛哭,眼泪都滴到树上,树都枯了。他读《诗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一次不是反复流泪,学生们都因为他不再学《蓼莪》这首诗。他家穷,按人口种田,按自身需求养蚕;有人送他东西,他不要;有人想帮他,他也不让。学生们偷偷帮他割麦子,他就把麦子扔了。最后一直没出来做官就去世了。
司马光评论说:以前舜杀了鲧,禹却依然侍奉舜,这是不废至公的道理。嵇康、王仪死得都冤枉,他俩儿子不出来为晋朝做事,这没问题。但嵇绍要是没有在荡阴之战中的忠心表现,恐怕免不了被君子吐槽吧!
吴国大司马陆抗生病,上疏说:“西陵、建平,是咱国家的重要屏障,地处上游,两面受敌。要是敌人乘船顺流而下,那速度跟闪电似的,根本没法靠其他地方支援来救急。这可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可不是边境被侵犯那么点小事。我父亲陆逊,以前在西边就说过:‘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说好守,但也容易丢。要是守不住,不只是丢一个郡,荆州就不是咱吴国的了。要是有危险,得倾全国之力去争。’我之前请求屯驻三万精兵,可管事的按老规矩来,不肯派兵。从步阐那事儿之后,兵力更是损耗严重。现在我管辖这么大地儿,对外要防强敌,对内要安抚众多蛮夷,可上下能打仗的,才几万,长期疲敝,很难应对变故。我觉得,诸王都还小,没必要给他们那么多兵马,耽误国家大事;还有,黄门宦官招募士兵,好多兵民为了逃避劳役,都跑去应募。恳请陛下专门下诏清查,把这些人都挑出来,补充到经常对敌的地方,让我统领的兵力能达到八万,减少其他事务,专心防御,这样或许没啥忧患。要是不这样,那就太让人担心啦!我死之后,希望把西边的军事托付给合适的人。”陆抗死后,吴主让他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他的军队。陆机、陆云都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名气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