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红薯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数,它不仅仅关乎到大明的粮食问题,更关乎到整个一个王朝的权力格局。胡惟庸心中明白,自己必须要尽快做出决断,是顺应这个变数,还是想办法去阻止它。
趁着现在红薯刚出现,还是有机会掐灭这事情的,只不过朱标与刘基似乎察觉到胡惟庸的脸色变化,已经站在了唐仨仁附近,防着他呢。
正当沉思之际,朱标直接开口了:“胡大人,您觉得这红薯如何?若是能在大明广泛种植,那百姓们可就真的有福了啊。”
胡惟庸闻言,微微一愣,随即回过神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太子爷说得没错,这红薯若真能有如此产量,那的确是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啊。”
说罢,胡惟庸便不再言语,心中或许是在盘算着接下来的打算。至于他到底怎么想,唐仨仁都是没有意见,因为人若是自己作死,当真是怪不得别人,因为别人也管不着是吧?
“你知道怎么种它吗?要不要将那个红毛佬活捉回来?”朱标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如果这东西真这么好,那么那个外国人就铁定不能死了。至于唐仨仁怎么认得这种作物,怎么知道这东西亩产两千斤以上,其实几人自行脑补了。
唐仨仁自楚湘之地那边过来的,而这红薯如果是从南边——也就是南洋那边传过来的,最有可能最先接触到这东西的,还真有可能是唐仨仁这些自西南那边逃难过来的人。
朱标不傻,当然知道这东西如果是一些地主什么的先拿到,是铁定不会往上报的,更不可能大面积的先种起来,很多士绅地主都明白,让佃农真吃饱了,就不会有人给他们干活了。
只有最底层的老百姓,才会真正的明白这红薯的救命性。
唐仨仁稍微思绪了一下,便摇了摇头,朱标派二虎去做什么了,只要不傻就能够察觉出来,这个时候朱标说漏嘴也没有关系。
不外乎一种可能,那半包盐朱标是不允许被人带出去,自然是派二虎杀人越货去了,别忘记了,太子朱标身边跟着的那群国公爷什么的,还有那淮西二十四将,多数可是土匪之类的出身。
再有就是,大明的建立,不是靠之乎者也乎出来的,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这几根红薯,从现在开始放在我这院子里培育,以后除了我们几个人,谁也不能轻易的靠近它们....”
朱标一想对啊,这唐仨仁最开始就是培育高产的稻子,能认出红薯的价值也不奇怪,而这么点红薯苗放他这里也是最合适的,另外为了保险起见。
“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