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爱国与强国”这六个字,对中国而言是融入文明基因的精神密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来说,同样是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共鸣回响。它从不是悬于庙堂的抽象符号,而是镌刻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由无数血泪与坚守写就的集体记忆。
对每个国家而言,这背后都矗立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中国不会忘记近代以来山河破碎的屈辱,正如犹太民族铭记着奥斯威辛的伤痕,波兰人民珍藏着华沙起义的鲜血——那些因国家孱弱而招致的苦难,那些因民族分裂而承受的伤痛,早已化作“爱国”二字最沉重的注脚,提醒着每个国家:唯有凝聚民族之力,方能守护家园安宁。
它更是危机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中国在汶川地震中展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民众自发的互助如出一辙;中国抗疫中白衣执甲的逆行,与意大利医护人员“不计生死”的坚守遥相呼应。在灾难面前,“家国一体”的信念不分肤色与语言:是印度村民为保护恒河生态自发组成的巡逻队,是巴西雨林守护者为家园与乱砍滥伐者的对峙,是每个普通人在危难中“为了家园,绝不后退”的执着。
而对世界各国的未来而言,这六个字更意味着对发展的共同期许。中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追逐“星辰大海”,与德国工程师在精密车间打磨“工业精度”、美国科学家在航天中心探索宇宙奥秘,本质上都是对“强国”的践行——这种“强”从不意味着霸权,而是对民生福祉的承诺: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干净的水,让东南亚的农民能用上现代农业技术,让每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在安全与尊严中,期待明天比今天更好。
从尼罗河畔古埃及人对家园的守护,到两河流域巴比伦人对城邦的热爱;从中华文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到欧洲文艺复兴中“人文与家国”的觉醒,“爱国与强国”始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旋律。它让每个国家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危机中凝聚人心,在发展中坚定方向——因为无论何种文明,都懂得:爱脚下的土地,强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便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对时代最深情的回应。
爱国与强国,从概念定义上来讲,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的范畴,共同勾勒出个体与国家、民族与时代之间的深层逻辑。
爱国是个体或群体对所属国家在历史、文化、地域、制度等层面形成的情感依恋、身份认同与责任担当。它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价值选择——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同胞福祉的关切,也可能是在国际场合维护国家形象的自觉,本质上是“小我”与“大我”的精神联结。
爱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战争年代,它体现为舍生取义的抗争;和平时期,则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坚守、理性包容的心态,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与支持,其内核始终是“守护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