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嫂的家是五间两磨的大瓦房,正房五间一字排开,屋檐整齐如线,瓦片层层叠叠,如同鱼鳞般覆盖着屋顶; 磨出的两间如同两翼,分别位于正房的两侧,一间是柴房,门楣上挂着几串晒干的玉米,金黄饱满; 一间是厨房,烟囱里偶尔冒出几缕青烟,带着饭菜的香气; 中间三间的位置是敞亮的“盖檐”,如同房屋的胸膛,敞开着迎接阳光与清风。
房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透着农家的实用与温馨,如同一个温暖的巢穴,用坚实的墙壁与厚实的屋顶,守护着家人的安宁,抵挡着风雨的侵袭。
“盖檐”就是带屋顶的院坝,属于房屋的一部分,只是没有前檐墙,如同一个开放式的客厅。
它既可以挡雨防晒,让家人在雨天也能在户外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大人们可以在这里劳作; 又能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潮湿与闷热,让谷物得以晾晒,让农具得以存放,是农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房屋的“会客厅”,承载着家人的日常活动,见证着家庭的悲欢离合。
那时候,连三合一的混凝土都很少见,建筑材料大多是土坯、青砖与木材。
像汪东西这样殷实的人家,用的都是邱癫子父亲查找开辟出来的,从周家湾大石场专门出产的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来铺地面。
青石板质地坚硬,如墨玉般温润,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光滑如镜,能照出人影,甚至能看清天上的云彩在石板上的倒影,随着云卷云舒而变幻形态。
石板的颜色青中带黑,切开后内里却泛着淡淡的绿意,是历经亿万年地质变化形成的结晶,经久耐用,百年不腐。
石板铺地时采用了邱癫子父亲发明的“打撞缝”技术,不用灌浆糊缝口,而是通过精确的切割与拼接,让石板的边缘相互咬合,形成紧密的连接,能让石板间的镶结处没有缝隙,如同整块石板切割而成。
这种技术是邱父耗费三年时间研究出来的,结合了古代的榫卯结构和现代的力学原理,通过石板之间的摩擦力与压力,形成稳定的整体,能让石板承受更大的重量,不易松动,即使车辆碾过也安然无恙。
这样农户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不能下地的雨天,在自家的“盖檐”上进行脱粒、选别、篾编、针线等活计,不耽误农时,也不受天气影响,让每一寸时光都得到充分利用,让每一份辛劳都有所收获。
盖檐既能挡风雨,光线又充足,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天然的舞台灯光,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换角度,在石板地上投下移动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