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百无禁忌> 第三六五章 借命一用(双节快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六五章 借命一用(双节快乐!)(2 / 2)

他接过光团,入手温润,却又灼热难当,仿佛握着一颗仍在跳动的心脏。

“如果我毁了它?”他问。

“世界会回到从前。”她说,“拾光城的声音塔会倒塌,孩子们会停止讲述,人们会再次习惯麻木。但他们永远不会真正快乐,因为他们失去了完整的自己。”

“如果我带回去呢?”

“动荡不可避免。”她直言,“有人会愤怒,有人会否认,有人会试图再次封锁真相。但也会有人觉醒,忏悔,重建。这不是一次胜利,而是一场漫长的修复。”

他站在桥上,久久未动。

最终,他将光团收入怀中。

“我带回去。”他说,“不是因为我相信人性本善,而是因为我见过太多人在绝境中仍愿意递出一碗热汤。我相信那样的人,值得拥有真实的记忆。”

话音落下,整座桥轰然碎裂,化作星尘消散。隧道开始崩塌,海水倒灌而入。他拼命奔跑,肺部如刀割般疼痛,眼前发黑。就在即将窒息之际,一股巨力将他托起,冲出海面!

哗啦??

他仰面躺在浅滩上,大口喘息,雨水倾盆而下。天空乌云翻滚,电光撕裂天幕。远处,拾光城的方向亮起点点灯火,如同大地睁开的眼睛。

他艰难坐起,掏出怀中的光团。它仍在pulsing,节奏与他的心跳同步。他知道,这一刻起,他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成了火种的传递者??不是神谕的使者,而是一个敢于把真相交给众生的凡人。

三个月后,中原召开“万民议政大会”。

这不是朝廷召集的会议,而是由各地自发组织的民间集会。农民、工匠、商人、僧侣、流民、异族遗民齐聚一堂,在拾光城声音塔下搭起百座讲坛。议题只有一个:**我们该如何面对过去?**

他站在主坛之上,面前摆放着《人间录》,以及那颗尚未开启的“记忆之核”。

第一位发言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他曾参与镇压南方叛乱,亲手斩杀三百余名俘虏。如今他跪在地上,声音颤抖:“我知道你们恨我。但我今天来说一句,我后悔了。那些人里,有许多只是想活下去的百姓。我不求原谅,只求你们记住:权力若无人性约束,便会沦为屠刀。”

台下寂静无声,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是一位年轻女子,她是北境流民营幸存者的后代。她展示了一幅地图,标记着百余年来被官方抹去的六十三座“沉默村庄”。“我们的祖先不是失踪,是被驱逐、屠杀、活埋。他们不该被称为‘叛民’,他们是最早反抗暴政的人。”

又有一位西域商人讲述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融史,揭露历代王朝如何刻意贬低异族贡献,以巩固统治合法性。

越来越多的人登台,讲述家族秘辛、地方冤案、宗教迫害……真相如潮水般涌来,冲击着每一个人的认知。

轮到他发言时,全场肃然。

他没有提“记忆之核”,也没有宣布开启仪式。只是翻开《人间录》,读起一段旧文:

>“有个村子闹旱灾,三年颗粒无收。村民起初求神拜佛,后来互相指责,说是某户人家得罪了天神。于是他们把那家人绑起来,扔进枯井。可第二天,下雨了。人们欢呼雀跃,仿佛真有神迹。只有一个小女孩每天偷偷给井口送饭,她说:‘就算他们是罪人,也不能饿死。’”

他合上书:“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二十年前,地点就在今天的拾光城地下。那口井,去年施工时挖出来了。里面除了白骨,还有一只绣花鞋??属于那个送饭的小女孩。她后来也被扔了进去。”

全场落针可闻。

“我们总以为灾难中最可怕的是天灾或敌人。”他继续说,“其实不然。最可怕的,是我们在恐惧中丧失了对同类的基本怜悯。是我们学会了用‘正义’之名行残忍之事。是我们一边流泪哀悼死者,一边拒绝审视自己是否也曾推波助澜。”

“现在,我手中握着一段被封印的历史。它可以掀起风暴,也可能带来和解。但我不会替你们决定要不要看它。我要做的,是把它交给你们??每一个普通人。”

他取出“记忆之核”,置于台上透明晶棺之中。

“从今日起,它将巡游天下。每到一城,停留七日。你们可以来看,也可以避开;可以讨论,也可以沉默。但请记住:**看见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它不存在。**”

七日后,巡游启程。

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有人痛哭失声,有人怒砸碑文,有人焚香祭拜亡魂,也有人试图抢夺摧毁。但在每一座城市,都有孩子自发组织“守核队”,日夜护卫晶棺,高唱那首复苏的摇篮曲。

一年半后,核心抵达止语堂。

那天,知微独自一人迎出山门。她已能视物??不是眼睛复明,而是心灵之眼开启。她说:“我梦见妈妈了。她不是恶人,也不是圣人。她只是个穷苦女人,在战乱中丢了孩子,疯了七年,最后死在路边。可她临终前,还在喊我的名字。”

她抚摸晶棺,泪水滴落在玻璃上。“谢谢你,让我找回了恨之外的东西??理解。”

当晚,江临再次现身虚空。

他望着这片沸腾的土地,听着四面八方传来的诵读声、辩论声、哭泣声、歌声,嘴角微扬。

>“他们不再需要你了。”虚空低语。

“是啊。”他轻叹,“但他们需要彼此。”

第十三瓣桃花,在这一刻完全绽放。

其色透明如露,内里却流转万千色彩,映照出无数普通人并肩而立的身影:农妇在田埂上教孙儿认字,少年为盲人引路,老兵拥抱昔日仇敌,学者跪在废墟中抄录残碑……

这朵花不再属于任何人,也不再局限于一本书。它生长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中,每一次勇敢的忏悔里,每一次微小却坚定的选择上。

许多年后,一位考古学家在青崖山遗址发掘出一块石碑。碑文模糊,仅存数句:

>“此地曾有书,不载帝王功业,不论神通法术,唯记凡人之心。

>其名曰《百无禁忌》。

>持之者非强者,乃肯流泪、敢说话、愿记住之人。

>今书已散,然其魂常在。

>若你此刻正倾听他人苦难,或倾诉自身伤痕??

>便是此书重生之时。”

风吹过原野,桃树新芽萌发。

第十四瓣花,在无人知晓中,悄然孕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