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启人生> 0459【IPhone4划了一个时代,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459【IPhone4划了一个时代,天(1 / 2)

[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陈贵良自己展示完毕,又对台下来宾说:“哪位朋友还想来试试?”

“我!”

“让我来!”

举手的大部分都是媒体记者。

陈贵良随便选了两位,等他们上台之后问道:“你们是不是我的托?”...

夜色如墨,城市在雨后的寂静中缓缓苏醒。许风吟坐在书桌前,窗外的风穿过半开的玻璃缝隙,吹动了他手边那张女儿画作的复印件。纸角微微颤动,仿佛有生命般呼吸着这间屋子仅存的温度。他没有开灯,任由月光斜切进房间,在地板上划出一道银白的线,像某种坐标轴的起点。

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一条来自陶雪的简讯:**“北境内部出现分裂迹象。陈砚舟三日前单方面冻结‘坐标链’全球部署计划,引发高层激烈争论。情报显示,至少两名核心成员已秘密接触我方联络点。”**

许风吟盯着那行字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边缘。他知道,这不是溃败,而是裂变??当谎言开始反噬其缔造者时,崩塌才真正开始。可他也清楚,陈砚舟不会退,更不会认输。那个曾经与他在清华实验室通宵调试神经网络模型的人,从来不是靠情绪行事的莽夫,而是擅长以退为进、借力打力的战略家。

“他在等我们主动出击。”许风吟低声自语,像是说给空荡的房间听,又像是在确认某种预感。

他起身走到墙边,拉开暗格,取出一个黑色金属盒。打开后,里面静静躺着一枚微型存储芯片,表面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ProjectEcho-7/记忆回溯原型v1.0**。这是“记忆病毒”的最初版本,也是当年他和陈砚舟共同研发的认知干扰模块原型。他们曾称之为“思想的显影剂”??能将潜意识中的矛盾与冲突具象化,用于心理治疗或审讯辅助。

后来,它被改造成了武器。

许风吟将芯片插入终端接口,调出一段尘封的数据流。画面闪烁几秒后,浮现出一段模糊的影像:2015年冬,北京海淀某地下实验室,两个年轻的身影正围在一台量子计算模拟器前争论不休。

>“如果人的记忆可以被精确编辑,那‘真实’还存在吗?”年轻的陈砚舟问。

>

>镜头外的许风吟冷笑:“所以你就想用技术去定义它?谁给你的权力?”

>

>陈砚舟转身,眼神明亮得近乎灼人:“不是我要定义,是时代需要一个统一的真实。混乱的记忆造就分裂的社会,而统一的认知才能带来秩序。”

>

>许风吟沉默片刻,最终只说了一句:“那你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了,你是神。”

影像戛然而止。

许风吟闭上眼,胸口起伏了一下。那一刻的分歧,早已埋下了今日之战的种子。他们从不是理念不同,而是对“真实”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维度。一个视其为必须守护的底线,另一个则将其当作可重构的资源。

他睁开眼,迅速操作终端,将Echo-7芯片中的原始代码与“归墟”模块采集到的陈砚舟行为数据进行交叉比对。AI引擎运行十分钟后,生成了一份异常报告:**目标对象决策模式中存在双重逻辑路径,主路径符合理性推演规律,次路径表现出周期性情感波动特征,峰值集中于每月第十七日夜间至十八日凌晨,持续约三小时。该模式与‘创伤后认知重构’临床案例高度吻合。**

许风吟瞳孔微缩。

他立刻调取陈砚舟近五年公开行程记录,发现每年3月17日至18日,此人必定缺席所有会议,且私人航班轨迹均指向南太平洋一处无名环礁??那里曾是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处秘密气象观测站,代号“海镜”,二十年前因台风损毁废弃。

巧合?不可能。

他立即拨通陶雪电话:“查一下‘海镜站’最后一批驻守人员名单,重点找有没有叫‘陈明远’的人。”

“陈明远?”她顿了顿,“你是说……他父亲?”

“我不知道是不是。”许风吟声音低沉,“但我知道,陈砚舟母亲早逝,父亲是他唯一亲人。而官方档案里,这个人死于2003年空难。可我在去年一次边境数据拦截中,看到过一份加密医疗日志,提及一名‘高龄失忆症患者’长期接受脑波同步治疗,地点标注为‘北纬13°42′,东经169°11′’??正是那个环礁。”

电话那头陷入沉默。

良久,陶雪才开口:“你要做什么?”

“我要让他看见真正的过去。”许风吟说,“不是经过修饰的记忆,也不是系统灌输的剧本,而是血肉相连的真相。”

三天后,一支伪装成海洋科考队的小型舰队悄然驶向南太平洋。船上搭载的是“逆写计划”最锋利的一把刀??“意识投射舱”。这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远程神经交互装置,能在不接触目标大脑的情况下,将其深层记忆片段提取并重组,再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束定向传输,诱导目标产生“既视感”幻觉。

张启明亲自带队,临行前在视频会议上提醒:“这种操作极度危险。一旦对方具备反制能力,我们的信号不仅会被拦截,甚至可能被逆向追踪,暴露整个‘天基哨兵’项目的位置。”

“我知道。”许风吟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前,目光坚定,“但如果不能打破他对‘真实’的垄断,我们就永远只能在他的规则下跳舞。”

行动定于3月17日午夜启动。

当科考船抵达目标海域时,天气骤变。乌云压顶,海面翻涌如沸。雷达显示,方圆五十公里内并无任何人工建筑痕迹。但根据卫星热成像分析,海底有一处隐蔽设施仍在运作,电力供应稳定,疑似通过地热能源维持运转。

深夜十一点四十分,投射舱完成校准。许风吟亲自接入系统,输入最后一段引导代码:**“你还记得那天的雨吗?他说最后一句话是‘别回头,往前走’。”**

这是真实的细节??来自许风吟大学时期一次偶然的对话。那时陈砚舟醉酒后喃喃提起父亲失踪当天的情景:暴雨倾盆,两人本约好在码头会合,但他迟到半小时,只看到一张留在木箱上的字条。

十二点整,信号发射。

几乎同时,日内瓦时间上午九点,正在主持北境紧急董事会的陈砚舟突然停顿。他的手指僵在空中,瞳孔剧烈收缩,额头渗出冷汗。

会议室众人惊愕地看着他缓缓站起,步伐机械地走向窗边,望着远处连绵山脉,嘴唇无声翕动。

>“爸……是你吗?”

❷  ❻  ❷  𝙓  𝕊 .  𝘾o  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