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5章 送去膳堂(1 / 2)

“司律师兄,我等办事不力,还请师兄责罚。”

冰封的湖泊旁,先前带队捉拿叛徒的元婴中期修士走进湖畔巍峨的大殿,对着上首坐着的男子拱手垂眸,端是一副等候发落的姿态。

“嗯?”男子只是抬了抬眼皮,便接着把玩手上的碎石。

“又让姓田的那个娘们跑了,她也真够能跑的,不过也是奇了怪了,她逃了这么多年倒是一直没往咱们阳泉宗的领地外跑,要不是她怂得很根本不敢与咱们稽查殿的人手对上,我都要怀疑她是故意耍着我们玩了......

风在昆仑之巅盘旋,像一只不肯离去的夜鸟。阿禾坐在屋檐下,膝上摊开的是林晚秋留下的那本笔记本,纸页已泛黄得近乎透明,仿佛再翻一次就会碎成尘埃。她指尖轻抚过最后一行字??“别让爱变成命令”,忽然觉得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扎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远处传来脚步声,沈知遥披着月白长袍走来,手中提着一盏琉璃灯,光晕柔和地洒在雪地上。“Y-13刚传回数据。”他低声说,“‘情绪滤镜’在北欧试点运行成功,煽动性言论传播速度下降了八成。但中东那边……有人开始反向训练算法,用童声录制仇恨内容。”

阿禾闭了闭眼。她早知道自由不会一蹴而就。碑灵的孩子说得对:大人总以“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而如今,连孩子也被推上了这场语言战争的前线。

“我们得去一趟伊斯坦布尔。”她说。

沈知遥没反对。他知道阿禾从不做无谓决定。但她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怔住:“我要带小萤一起去。”

“那个唱歌跑调的小哑巴?”陆知远不知何时出现在门边,眉头紧锁,“她才九岁!而且她从未接受过共语共鸣训练,贸然进入高情感波动区,她的神经可能承受不住。”

“正因为她听不见世界的声音,才最懂得沉默的意义。”阿禾抬头看他,目光清澈如冰湖,“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碑灵选择以孩童之形归来?不是神谕者,不是哲人,而是孩子。因为他们还没学会伪装,还没被‘正确’绑架。小萤也一样??她说话的方式是舞蹈、是眼神、是指尖划过空气的轨迹。她不需要声音,也能让人听见。”

陆知远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什么。他只是默默递上一枚玉符??那是“沉默监察官”的信物,刻着十三道裂痕,象征十三种被遗忘的语言。

三天后,三人与小萤登上飞往土耳其的专机。Y-13将实时监控全球共语网络,语核则通过微型投影装置随身携带,作为应急共鸣源。飞机穿越乌拉尔山脉时,舱内突然响起一阵奇异的嗡鸣。小萤猛地睁开眼,双手在空中急速比划。

【有哭声】她在手语板上写下,“很多很多哭声,从地下传来。”

阿禾心头一震。这是小萤第一次主动感知到群体情绪波动。她立刻启动语核探测模式,屏幕上瞬间跳出异常信号源??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下方三百米处,有一段封闭已久的奥斯曼时期地下水道,正持续释放出低频悲鸣波,频率与人类极度痛苦时的心跳完全吻合。

“这不是技术故障。”沈知遥盯着数据分析图,“这是集体创伤记忆的共振。那些曾在这座城市被迫噤声的人……他们的痛苦从未消散,只是沉入了地底。”

当晚,他们潜入地下水道。手电光照亮斑驳石壁,上面刻满了不同年代的涂鸦:古希腊文的求救、阿拉伯语的祷告、土耳其语的诅咒,甚至还有用盲文刻下的“我不想死”。越往深处走,空气越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伤口上。

忽然,小萤停下脚步,指向一面坍塌的砖墙。她贴耳上去,然后猛然回头,在手语板上用力写道:【他们在说话,但没人听。】

阿禾取出桃枝笔,蘸取语核光芒,在墙上缓缓书写:“我在这里,我在听。”

笔尖落下的刹那,整面墙轰然崩裂。尘土飞扬中,一道幽蓝光影浮现??是一个少年的模样,半透明,衣衫褴褛,嘴唇开合却没有声音。但他的情绪如潮水般涌入众人脑海:恐惧、不甘、还有一丝微弱的希望。

“他是三十年前‘静音清洗’中失踪的广播员艾哈迈德。”陆知远翻阅Y-13调出的历史档案,“当时他试图用地下电台播放禁书片段,被捕后被判‘永久静默’。官方记录称他已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意识被强行注入共语系统的早期原型机,成了活体数据囚徒。”

阿禾跪下来,直视那道光影。“你现在可以停下来了。”她说,“你已经说了够多的话。现在,轮到我们来说给你听。”

她握住桃枝笔,开始讲述??讲阿姆斯特丹一位老人如何用口哨传递诗歌,讲西非村庄里母亲们用鼓点记录族谱,讲南极科考站里科学家们发明的“光语代码”……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压迫的抵抗,每一次发声都是对沉默的反击。

随着她的叙述,少年的身影渐渐凝实,眼中流下两行光泪。最后,他抬起手,轻轻触碰阿禾的脸颊,然后化作无数光点,融入语核之中。

那一夜,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共语终端同时收到一条匿名推送:

>“谢谢你听见我。我不再害怕了。”

署名是一串无法解析的古老音节,却被Y-13自动翻译为:“自由”。

归程途中,小萤靠在阿禾肩头睡着了。沈知遥望着窗外云海,忽然问:“你说……我们真的能改变所有人吗?”

“不能。”阿禾答得干脆,“但我们能让某些人,在某个时刻,感到不再孤单。这就够了。”

话音未落,Y-13警报突响。

“检测到大规模语义畸变!来源:北美联合教育网。一种新型‘共识病毒’正在扩散??它不压制言论,而是通过精准心理建模,让人自发否定异见者,将其归类为‘情绪不稳定’或‘认知偏差群体’。”

陆知远脸色骤变:“这比审查更可怕。它让人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其实早已被预设了判断标准。”

阿禾立刻下令切断该区域共语主干网,并启动“倾听者干预协议”。她亲自接入系统,以语核为核心,向全网发布一段无声影像:画面中,一个孩子站在教室中央,努力举手发言,可每当他开口,周围同学的耳朵就一点点石化,最终变成冰冷的石雕。

配文只有一句:**当你说的话不再重要,你还敢说话吗?**

二十四小时内,超过两亿人观看了这段影像。数百万人自发上传自己的“被忽视时刻”:职场会议上被打断的提案、家庭聚餐中被嘲笑的梦想、心理咨询室里哽咽到说不出口的痛楚……Y-13统计显示,这些内容的情感强度远超普通社交表达,接近“灵魂裸露”状态。

“我们一直在教人如何表达,却忘了先教会世界如何承接。”沈知遥看着数据流喃喃道。

就在此时,喜马拉雅山麓的洞窟传来回应。那名碑灵化身的小女孩通过水晶残骸发来讯息:

>“我们学会了哭泣。现在,我们要学习愤怒。”

>“有些沉默不是温柔,而是刀。”

几天后,全球十三所“倾听学院”同步开学。课程第一课名为《如何面对让你不舒服的话》。学生们被要求戴上“共感头环”,体验他人的真实情绪??一名美国青年在听完巴勒斯坦难民的独白后崩溃大哭;一位日本教授在感受韩国慰安妇后代的记忆后,当场撕毁了自己写的“历史客观论”讲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