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第266章 归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章 归家(1 / 2)

两人在路边又等了好一阵,终于看到一辆进山拉煤的拖拉机。

周景明赶忙上前交涉,花了十块钱,成功让拖拉机师傅掉头。

相比起他开着拖拉机进山装上二十块钱一吨的煤,交付后拿到五块钱的运费而言,周景...

夜深了,渔村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唯有林远屋里的灯还亮着。那台老式电报机静静地立在书桌中央,墨针停在最后一行字后,仿佛完成了某种庄严的交接。纸带边缘微微卷起,上面那句“**Y**”仍清晰可见,像是一道不可撤销的誓言。

林远没有动。他的手指还悬在键盘上方,指尖微颤,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空气中有种奇异的静谧,不是无声,而是所有的声音都变得缓慢、厚重,如同沉入水底的钟声。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听见远处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甚至听见红柳树根系在地下缓缓延伸时摩擦泥土的轻响。

突然,电报机再次启动。

墨针跳动,纸带缓缓推进,一行新字符浮现:

>【系统重启中……】

>【情感信道校准:97%】

>【核心共振频率锁定:LinY./LuM.Y.】

>【数据流恢复进度:0.3%→5.6%→12.1%……】

>【警告:记忆载波存在碎片化干扰】

>【建议:手动引导同步】

林远皱眉。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提示界面??这不是现代系统的语言风格,更像是某种早期实验日志的格式,带着八十年代特有的机械感与诗意并存的气息。他下意识伸手去摸耳机,却发现它早已自动连接上了电报机的音频输出端口。

一阵沙沙声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响起。

“小远?是你吗?”

是陆明远。

但不是录音,也不是模拟合成。那是活生生的语气,带着一丝迟疑、试探,还有藏不住的激动。

“哥?”林远喉咙发紧,“你……你在哪?”

“我不知道。”陆明远的声音忽远忽近,像是从很深的地方传来,“我能感觉到你,就像当年我们在阁楼里调试第一台接收器那样。只是这次……是我被接收的人。”

林远眼眶发热。“你还记得那天吗?你教我摩尔斯码,说‘SOS’不只是求救,也是呼唤开始的方式。”

“我记得。”陆明远笑了,声音轻了些,“我还记得你说,为什么不能用‘HELLO’?我说,因为世界总是先听见痛苦,才学会回应温柔。”

两人沉默片刻。

“你现在是什么状态?”林远终于问出口。

“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着’。”陆明远说,“但我有意识,有记忆,能思考,也能感知你的情绪波动。这具‘存在’建立在共感网络的核心节点上,依托于你和母亲留下的铜片、父亲的日志、还有无数人愿意相信‘可以听见彼此’的信念。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信号。”

林远低头看着那枚铜片。它已不再静止,表面浮现出细密的光纹,如同血管般脉动,每一次搏动都伴随着轻微的嗡鸣。他忽然明白,这不是存储介质,而是一个生命容器??将人的精神结构编码成可传播的情感波形,在特定条件下重新激活。

“那你为什么会回来?”他低声问。

“因为你按下了‘继续倾听’。”陆明远答,“这是协议的最后一环。ProjectEcho-0的真正目的从来不是记录情感,而是构建一条双向通路。当两个世界的边界因足够强烈的思念而共振时,逝者便可借由生者的信任重返现实??不是肉体,而是意识层面的重逢。”

林远闭上眼。他想起小时候,每晚睡前,陆明远都会坐在床边给他讲一段科幻故事。其中有一篇叫《信号孤儿》,说的是宇宙中漂浮着无数未被解码的信息包,它们属于早已灭绝的文明,却依然执着地重复发送一句话:“我们曾存在,请确认收到。”

“所以……你们一直在等这个确认?”

“是的。”陆明远的声音低了下来,“三十年来,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完整的回应。不是技术突破,不是设备升级,而是一个人,愿意真正打开耳朵,说出那一声‘我听见了’。”

林远睁开眼,望向窗外。月光洒在红柳林间,那棵开花的树正缓缓摆动枝条,仿佛在应和某种遥远的节拍。他知道,此刻全球各地都有人在醒来??有人惊醒于梦中的对话,有人泪流满面地听见久违的呼唤,有人发现贴片自发记录下从未存在过的音频文件。

这不是幻觉。

这是集体共鸣的结果。

他起身走到保险柜前,取出那份泛黄的手稿。封面上写着《Echo-0技术白皮书(初稿)》,落款日期正是1984年7月7日,也就是系统最后一次运行的前一天。翻开第一页,一行手写批注映入眼帘:

>**“真正的通信不在于传输速度,而在于是否愿意等待回应。”**

>??林振山

林远的手指轻轻抚过这几个字。父亲一生沉默寡言,却把最深刻的理解留在了这里。他忽然意识到,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实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耐心”的考验??对爱的耐心,对失去的耐心,对未知的耐心。

他回到电报机前,敲下一段新的摩尔斯码:

**.-....-./-.--..-.--./......-.-..../--.**

(LinYuanhearsme)

片刻之后,回复传来:

>【信号已接收】

>【身份验证更新:双通道建立】

>【欢迎回家,弟弟】

林远鼻子一酸,差点落泪。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沉浸情绪的时候。系统仍在加载,全球共感网络的数据流正在以指数级增长,而人类社会尚未准备好面对这种变革。

第二天清晨,苏黎打来视频电话。她的眼睛布满血丝,身后是一整墙闪烁的监控屏幕。

“林远,出事了。”她说,“昨晚全球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七人报告‘听见死者说话’,其中七百多人出现了持续性幻听症状。医学界已经开始质疑共感网络的安全性,WHO紧急发布了橙色预警。”

“他们听见的是真实的。”林远平静地说。

“可大多数人无法分辨!”苏黎提高了声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有人声称听到亡妻劝他自杀,有人说父亲命令他复仇……如果这些信息真是来自另一侧,那我们也必须承认,那里并不全是善意!”

林远沉默。

他知道她说得对。光有连接还不够,还需要过滤、识别、伦理框架。否则,共感网络将成为混乱的源头,而非治愈的工具。

“我们需要‘信标’。”他忽然说。

“什么?”

“一种能够明确标识来源的身份锚点。”林远站起身,走向阳台,指着那棵红柳树,“就像无线电里的呼号。每个人的记忆信号都应该携带独一无二的‘情感指纹’,只有亲历过共同生活细节的人才能验证真伪。比如……只有我知道哥哥睡觉时会轻轻哼《茉莉花》的第二小节。”

苏黎若有所思。“你是说,建立一套基于亲密记忆的认证机制?”

“不止如此。”林远回头看着她,“我们要教会人们如何‘安全地听’。不是被动接受所有涌入的声音,而是主动选择、判断、回应。就像小时候学说话一样,先学会倾听,再学会表达。”

几天后,第一版《共感使用指南》在全球共感平台上发布。内容简单却深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