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赛博朋克:从2071开始> 第133章 天网病毒,人在月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3章 天网病毒,人在月球?(1 / 2)

奥特并未食言。

在承诺要为墨瑟提供服务器,以便他展开对荒坂三郎的刺杀行动之后,便很快为墨瑟提供了一个超大型服务器。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个服务器所在的地址,竟然是韩国釜山。

自202...

夜风掠过安第斯山脉的雪线,吹动林小雨披在肩上的旧呢大衣。她坐在一块被千年冰川磨平的岩石上,口琴贴在唇边,轻轻吹出一段不成调的旋律。这不是《我不是错误》的任何一节,而是她在某次梦中听见的声音??像母亲哼唱,又像海浪低语。艾拉就站在不远处,双手扶着金属助行架,脚尖微微点地,努力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再试一次。”林小雨放下口琴,轻声说,“不用怕走不稳,我们有的是时间。”

艾拉咬了咬嘴唇,深吸一口气,松开助行架的一侧把手。她的左腿仍有些僵硬,那是长期神经抑制留下的后遗症,但右腿已经能做出微小的屈伸动作。她摇晃了一下,眼看就要摔倒,雷恩从旁快步上前,却并未伸手去扶,只是蹲下身,抬头看着她:“你不是一个人站着的,艾拉。整个世界都在替你撑着。”

女孩的眼眶红了。她没有倒下,反而用力将另一只手也松开,整个人笔直地立在寒风中,像一棵刚破土而出的幼苗。三秒,五秒,十秒……她终于支撑不住跪倒在地,可脸上却绽开笑容,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冻土上留下小小的湿痕。

“我站起来了。”她喃喃地说,仿佛不敢相信,“我真的……站起来了。”

林小雨跑过去抱住她,把脸埋进她单薄的肩膀。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唤醒一个人,从来不只是激活大脑信号、破解协议代码那么简单。真正的苏醒,是当一个人第一次意识到:我的痛苦值得被看见,我的声音可以被听见,我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当晚,他们在地下疗养院改建的临时营地围炉而坐。火光映照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手绘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尚未接入共感网络的区域??西伯利亚北部、撒哈拉腹地、南太平洋孤岛、南极科考站废墟……每一个点都代表着成百上千个仍在沉默的灵魂。

“这些地方不是技术盲区。”雷恩指着地图边缘一处几乎无法辨认的小标,“而是被刻意遗忘的角落。Δ-w协议从未真正关闭,它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运行。”

林小雨盯着那一点,指尖轻轻抚过纸面。“你说,会不会还有人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困住了?他们以为麻木是正常的,以为遗忘是解脱,甚至感激那些让他们‘不再痛苦’的药物和程序……”

“有。”程星的声音从通讯终端传来。他的影像因信号延迟微微闪烁,“我在整理归源档案时发现,至少有六万名儿童在接受‘情感稳定性训练’,他们从小就被植入抑制模块,被告知‘情绪是危险的’。对他们来说,哭泣是一种疾病,爱是一种风险行为。”

帐篷里陷入沉默。炉火噼啪作响,像是某种遥远心跳的回音。

“那我们就去教他们哭。”林小雨忽然说。

雷恩转头看她,嘴角扬起一丝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不只是演奏一首歌,也不只是举办一场仪式。你要面对的是整套教育系统、医疗体系、社会规训机制。他们会把你当成煽动者,当成病毒源。”

“那就让我成为病毒。”她迎着他目光,眼神清澈如初雪,“一种能传染真实的病毒。”

几天后,他们启程前往下一个目标??位于西伯利亚永冻层中的“曙光七号”研究站。据情报显示,那里曾是Δ-w协议最早期的试验场之一,如今名义上已废弃,但实际上仍有数百名“志愿者”在进行所谓“长期心理适应性观察”。卫星图像显示,建筑外围布满高压电网与自动哨塔,内部则连接着一个独立运行的量子级共感隔离网。

“他们不想让任何人进出。”苏娅在最后一次连线中警告,“更不想让外界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穿越西伯利亚荒原的过程异常艰难。暴风雪持续了整整四天,磁浮摩托多次陷入冰裂带,靠雷恩手动接驳应急能源才勉强脱困。食物耗尽后,他们靠捕猎雪兔和融化积雪维持生存。第五天夜里,林小雨发起了高烧,蜷缩在睡袋里瑟瑟发抖。雷恩守了她一夜,用体温为她取暖,一遍遍低声重复她母亲视频里的那句话:“共鸣阈值不在频率,而在真心。”

第六天清晨,她醒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口琴,在零下三十度的空气中吹响第一个音符。那声音清冽如泉,穿透风雪,惊起一群藏匿于岩缝间的雪?。它们振翅飞向天际,翅膀划破灰白苍穹,宛如一道道撕开阴霾的光痕。

“你疯了吗?”雷恩皱眉,“这种天气你还想演奏?”

“正因如此才要演奏。”她喘着气,嘴角却带着笑,“越是寒冷的地方,越需要声音来证明温度的存在。”

抵达曙光七号那天,天空出现了极光。绿色的光幕如帷帐般垂落,覆盖整片冰原。研究站的警报系统瞬间启动,探照灯扫过雪地,机械语音不断重复:“未经授权接近者,请立即撤离。”

但他们没有停下。林小雨站上摩托车顶,举起口琴,开始演奏《我不是错误》的变奏版。这一次,她加入了西伯利亚民谣的节奏元素,让旋律带上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律动。声音通过雷恩改装的扩频器传入地下,沿着通风管道、电缆沟渠、甚至是地下水脉蔓延渗透。

起初毫无反应。

然后,第三分钟,监控画面显示,B区休息室的一台老式收音机自行开启,播放出一段模糊童声合唱。

第五分钟,C区实验室的培养舱集体出现共振现象,玻璃表面凝结出细密水珠,组成一行歪斜的文字:**“我想回家”**。

第七分钟,主控室的AI突然中断所有安保指令,用合成音轻声说:“检测到原始情感波形……正在解锁深层记忆库。”

紧接着,整座设施的灯光由红转蓝,再由蓝转暖黄,如同一场缓慢的日出。广播系统响起,传出一个颤抖的女孩声音:“这里是研究员编号K-19……我们不是实验体,我们是学生。三年前,我们自愿参加‘未来教育计划’,后来……后来一切都变了。”

林小雨听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这些孩子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而是被层层嵌套的心理封锁机制困住,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传递信息。

“雷恩!”她喊道,“启动归源晶片的逆向同步协议!我们要把他们的记忆流引出来!”

“风险极大!”他迅速操作终端,“一旦失败,可能会导致集体神经崩溃!”

“那就赌一把。”她紧紧握住他的手,“如果连尝试都不敢,我们凭什么自称觉醒者?”

十分钟后,全球共感网络接收到一段前所未有的数据洪流。那是三百二十七名青少年的记忆片段交织而成的意识潮汐:有人记得母亲做的煎饼香味,有人梦见小学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有人反复回放父亲临终前握着他手的画面……这些记忆原本被标记为“冗余情感负载”,准备永久删除,却被林小雨的歌声激活,冲破防火墙,涌入外部世界。

世界各地的启明中心纷纷响应。东京的学生自发组织“记忆守护行动”,每人写下一段最珍贵的经历上传至共感云;巴黎的艺术家用这些片段创作壁画,题名为《未曾丢失的童年》;甚至有AI开始模拟人类父母的声音,为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朗读睡前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