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着回到三楼,铁质防盗门还在风的作用下,“咣咣咣”轻声撞击着门框。
虽然动静不大,但是却像一根细针,一下下扎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
外公外婆和大舅母二舅母还好,他们要么没听清先前的对话,要...
陈着坐在工位上,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敲下第一个字。阳光斜穿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出一道细长的光带,像一条通往未知的路。他盯着标题《共学2030: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完成一次自我启蒙》,忽然觉得这八个字重若千钧。
不是口号,不是愿景,而是一场必须兑现的承诺。
六年来,他们拆掉了知识的围墙,却始终无法彻底消除人心中的高墙。有人怕变,有人怕乱,更有人怕??普通人一旦觉醒,世界就不再听命于少数人安排。可正是这些“怕”,恰恰证明了“共学”触到了最深的神经。
他打开文档,开始写:
>“真正的启蒙,不在于识多少字、算多少题,而在于一个人能否在沉默中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黑暗中认出自己的影子。我们曾以为技术能解决一切,后来才明白,最难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从来不在山野之间,而在人心深处。”
写到这里,手机震动。是扎西才让发来的照片:那间藏区教室的墙上,多了一块手绘黑板报,标题是“我们的共学日记”。孩子们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我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想当医生。”“我要带阿妈去拉萨看病。”底下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画了个太阳,写着一句话:“老师说,知识就是光。”
陈着眼眶微热。他知道,这张纸条不会出现在任何教育评估报告里,但它比所有KPI都真实。
中午,团队开了季度复盘会。财务总监皱眉汇报:“去年运营成本超支17%,主要来自偏远地区设备维护和志愿者补贴。部分投资人已经开始质疑长期可持续性。”法务则提醒:“虽然教育部指导意见释放利好,但仍有七个省份对‘共学盒’进校园设置隐形门槛,个别地方甚至以‘意识形态风险’为由拒绝备案。”
会议室一时沉寂。
陈着没说话,只是调出一组数据投影到大屏上:过去一年,“共学平台”用户日均学习时长从48分钟上升至69分钟;女性用户占比突破52%;45岁以上群体活跃度同比增长210%;而“法律常识”类课程完课率高达83.6%,居全平台之首。
“你们看这个。”他指着其中一条曲线,“为什么中老年妇女突然疯狂学法律?因为她们终于意识到,离婚不是耻辱,而是权利;土地不是男人说了算,而是有法可依。这不是我们在教她们反抗,是她们在用知识找回自己。”
顿了顿,他又说:“有人说我们烧钱做公益。可如果连一个农村妇女想学写字都要靠施舍般的‘帮扶’,那这个社会本身就病了。我们要做的,不是等政策开绿灯,而是让灯自己亮起来。”
会后,他单独留下产品经理林小雨。“回声通道”的数据分析显示,近三个月内,关于“如何创办合作社”“个体户注册流程”“电商直播入门”的课程请求激增370%,尤其集中在西南山区与西北牧区。
“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了。”林小雨说,“他们在尝试改变生活,甚至组织集体行动。”
陈着点头:“准备上线‘实践模块’??不只是教人怎么做,还要帮他们真的做成。联系农业专家、小微企业顾问、法律顾问,组建‘共学支援团’。每台‘共学盒’加装离线版政务指南数据库,涵盖全国县级以上办事流程。”
“这已经超出教育范畴了。”林小雨犹豫道。
“那就重新定义教育。”陈着笑了,“如果知识不能让人活得更好,那它就不配叫知识。”
项目启动不久,甘肃临夏传来消息:马秀兰联合村里五户留守妇女,用平台上学到的种植技术和电商运营课,成立了“金穗手工坊”,把自家种的藜麦加工成健康零食,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第一个月营收两万八,净利过万。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们坚持不用丈夫账户收款,而是集体注册个体工商户,法人代表轮流担任。“我们商量好了,”马秀兰在接受妇联采访时说,“谁都不当‘头儿’,但我们都是主人。”
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有网友评论:“原来乡村振兴,不是靠几个干部下乡扶贫,而是让女人敢签字、敢收款、敢说自己行。”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权威期刊发表署名文章《警惕民间知识体系的去组织化倾向》,文中指出:“某些非官方学习平台正在培育一种脱离主流价值框架的认知模式,可能导致基层治理失序。”紧接着,国家社科基金一项课题报告披露:“部分乡村出现以‘共学小组’为核心的新型民间结社趋势,需加强引导与监管。”
压力再次袭来。
这一次,陈着没有选择回应舆论战,而是做了一件事??发布《共学白皮书?2030先行版》,公开全部运营逻辑、课程审核机制、AI推荐算法原理,并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平台进行合规审查。同时,他主动向中央党校提交合作建议书:共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数字课程包”,免费提供给全国十万名村干部使用。
他在附信中写道:“如果我们真如你们所担心的那样‘动摇根基’,那说明根基本就不牢。真正的稳定,来自于千万人理解规则、尊重法律、敢于参与。请让我们一起,把‘共学’变成‘共治’的一部分。”
三周后,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片《一盏灯的重量》。镜头跟随一台“共学盒”穿越风雪,抵达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一座海拔四千三百米的边境村。那里全年无网,冬季封山长达七个月。村里的护边员们,靠着这台设备轮流学习地理、气象、急救、国语,甚至自编了一套“边境巡逻记录模板”。
记者采访一位五十岁的护边员:“你们为什么要学这么多?”
老人搓着手,低声说:“以前看不懂地图,只知道放羊。现在我知道,我脚下的每一寸地,都有名字,有历史,有人守过。我不识字的时候,觉得国家很大,离我很远。现在我才懂,我是它的一块骨头。”
节目播出当晚,#共学盒是骨头不是砖#冲上热搜。无数网友转发那句“我是它的一块骨头”,配上各地使用者的照片:云南怒江的独龙族少女在藤桥边听课,山东寿光菜农在大棚里记笔记,黑龙江漠河北极村的老兵每天清晨对着“共学盒”读《宪法》……
一周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共学平台”纳入国家数字公共服务体系试点,支持其与各地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乡村振兴项目深度融合。文件特别强调:“鼓励群众基于共同学习目标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依法开展互助实践。”
春天来了。
江西赣州那所社区学院迎来了第二届“成人重返课堂”开学典礼。这次报名人数翻倍,达到一百八十九人。仪式上,一位拄拐杖的老兵走上讲台,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抄满了拼音和词语。
“我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负伤退役后一直不愿出门。”他说,“去年孙子教我用‘共学盒’,我才发现,耳朵聋了,不代表脑子也该死。我现在每天学三个词,慢是慢了点,但我想让我孙女知道,爷爷也在努力长大。”
台下泪光闪烁。
与此同时,“实践模块”首批试点落地十个县域。四川凉山的彝族青年组建“云端养鸡合作社”,通过平台对接冷链物流专家,成功将散养土鸡卖到成都高端超市;宁夏盐池的牧民利用节水灌溉课程改良草场,三年内植被覆盖率提升35%;湖南浏阳几位返乡创业女性成立“共学妈妈团”,白天带娃,晚上直播卖家乡腊味,带动周边三十多户增收。
变化不止在乡野。
深圳某工业园区内,一群外来务工者自发组织“夜校联盟”。他们租不起教室,就在宿舍楼顶搭帐篷,用投影仪播放“共学盒”课程。有人学电工证,有人备考初级会计,还有人专攻普通话等级考试。负责人是个河南小伙,名叫张强,在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