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李东阳岂敢乱说,只得道:「尚书有云……」
「别整这个了。」朱厚照没好气道,「方才还君明则臣直,这会儿朕就不明了?」
「……皇上恕罪。」李东阳告罪,沉吟了下,道:「那臣就知无不言了。」
「这才对嘛。」
李东阳斟酌了措辞,道:「诗经有载,汉初时,山河四省冬日几乎不结冰,小麦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武帝能打出中原王朝的威武霸气,除了本身能力强,粮食丰收也是关键;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温暖气候彻底不复存在了……
隋唐时期,温暖气候再次归来……其实,眼下这般并非大明独有。」
简单阐述了下史载,李东阳问:「皇上可听过晏子使楚的典故?」
「自是听过。」
「晏子使楚时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李东阳道,「晏子虽是反讽楚王,却也符合当时情况,而唐汉时期,北方却能生橘。」
顿了顿,「从结果来看,气候寒冷会导致大旱。」
朱厚照缓缓点头:「李大学士真是博学啊!」
「哪里,皇上谬赞了。」李东阳矜持道。
「呵呵……博学就是博学嘛,这些朕就知之不详。」
李东阳笑道:「皇上胸中装的是天下,细枝末节处难免有所疏漏,臣不言,皇上他日也会得悉。」
朱厚照蹙起眉头,问:「我大明人口乃历史之最,如若一直这般,当如何是好?」
「这个……」李东阳迟疑了下,道:「臣以为,不甚打紧。」
「哦?何也?」
「仅凭永乐豆丶宣德薯,这两种高产作物,便足以弥补不足。」李东阳道,「昔年三宝太监出海远洋……」
似乎觉得如此大功,理应按到帝王身上,他改口道:「仰仗太宗雄才大略,我大明完全不必为粮食发愁,今灾患虽频,却远不至于大规模闹饥荒,亦不会危及江山根本。」
「可若人口一直增加呢?」朱厚照皱眉,「如今工商业发达,可也侵占了许多农田啊,商业的利润远大于农耕,到那时,若强迫地主富绅改种粮食,他们肯吗?」
「呃…,这个……」李东阳无言。
这些他还真没往深处想过。
不过,他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惊道:「莫非皇上欲打压工商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朱厚照这般说。
李东阳沉默少顷,继而坚决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大明在海上通商这条路走了许久,上到商绅,下到百姓都德惠其中,如若强行中断会出大事的。」
「呵呵……朕也没说要一步到位,慢慢来嘛。」朱厚照道,「李爱卿可愿支持朕?」
李东阳不知如何作答,直到这时,他才后知后觉的明白小皇帝的真实目的。
在庙堂待了这麽多年,李东阳对政治的理解不说登峰造极,亦不远矣,自然明白小皇帝打压工商业的根本,还是为打压盘根错节的官绅势力,以巩固皇权。
工商业大兴表面看一片大好,却会实实在在的威胁到皇权。
于帝王而言,百姓穷点不怕,百姓苦点也没什麽,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会造反,可日益膨胀的官绅则会严重冲击皇权。
这一点,身在局中的李东阳自然明白。
可他更知道,若是强行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会牵动很多人的利益,这些……具有大能量的人。
「皇上,如今商税的贡献越来越大,才是大明财政收入的大头。」李东阳道,「今府库充盈,海商功不可没啊!」
「爱卿无须激动,朕只是怕商业造成粮食危机,让百姓饿肚子,并非是要对商业搞一刀切。」朱厚照轻笑道,「好了,朕要忙公务了,爱卿也去忙吧。」
诚然,工商业的高速发展让他这个皇帝有种危机感,不过,朱厚照也明白,在未来很久很久,都不会危及到皇权根本。
如今,他不过是释放一个信号罢了。
朱厚照想看看这一石头下去,能砸出多大水花。
可这些,李东阳哪里知道,以小皇帝的往昔表现,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并非不可能。
「皇上三思,今大明一片祥和,实不宜大动干戈啊!」李东阳苦口婆心,「说起来,开海通商还是太宗创的先河呢,大明能有今日也多赖……」
「李爱卿且去忙吧。」朱厚照打断他,他最反感别人拿祖宗压他。
李东阳还欲再言。
朱厚照却抢先道:「退下吧!」
「……臣,告退。」李东阳颓然行礼,之前的轻松不复存在,且更为沉重。
小皇帝果然要搞事!
李东阳明白,今日君臣这番奏对一直都是小皇帝在主导,自己从始至终都在被牵着鼻子走。
新⑥⑨书吧→
『新君能力素质确优于弘治帝,然,未必是好事啊!』
李东阳抬头望天,心中忧虑。
这都不能称之为上来就开战了,简直……直接刨祖坟。
士绅官僚们会答应吗?肯答应吗?
断然不会!
一想到会出现的局面,饶是宦海半生的李东阳,也不禁惊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