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坚固的建筑,不是钢筋水泥,也不是合金外壳。而是当黑暗降临的时候,还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是当你呼救时,总有人在另一端,认真地回答??
‘我在听。’
所以,请继续说话吧。哪怕只是whisper(低语),宇宙也会以回音作答。”
这段独白被剪辑成新年致辞,在元旦零点准时发布。短短十二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两千万。无数学校将其作为开学第一课素材,有老师写道:“这不是宣传片,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
新年第一天,林小满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署名,只附了一张照片:一片焦黑的废墟中,矗立着半截“星舟舱”的残骸,表面布满裂痕,但顶部的太阳能板依然倔强地朝向天空,下方刻着一行炭笔字:
>它倒了,但我们还在。
背面写着一句话:
>老师,你说声音能救命。
>我们录了三个月的读书声,存进备用电池。
>现在,它又亮了。
她久久凝视着这张照片,然后打开电脑,将它设为桌面背景。
窗外,晨曦初现,湘江雾气氤氲。新一轮志愿者培训即将开始,大厅里坐满了年轻的面孔,他们中有师范生、退伍军人、程序员、乡村医生……每个人胸前都别着一枚银色徽章,上面刻着一艘小小的飞船,以及一行小字:
**“我不是光,但我愿迎向它。”**
林小满走上讲台,翻开教案本,首页仍是那句熟悉的字迹:“1987,我的年代。”
但她今天要讲的,不再是过去。
“同学们,”她微笑着说,“接下来的十年,是你们的年代。”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让更多孩子相信,无论他们站在多么偏僻的土地上,只要开口说话,就会有人听见;只要心中有光,总有一天,会有一间不会倒的房子,静静降落在他们面前。”
台下掌声雷动。
她没有多言,只是轻轻按下手腕上的终端,启动了今日第一堂远程课。
千里之外,西藏某边境小学的教室里,投影缓缓亮起,传出清晰温柔的声音:
“同学们好,我是林小满。今天我们来讲一首诗??《星星和蒲公英》。”
孩子们齐刷刷抬起头,眼神明亮如星。
而在地球另一端,秘鲁安第斯山区的一座“星舟舱”内,一名混血小女孩正用中文跟读:
“母亲呵,你是那看不见的风,托起我飘摇的梦……”
同一时刻,数字地球仪上的光点次第闪亮,如同亿万颗苏醒的心跳。
系统日志悄然记录下这一刻:
>时间:2023年1月1日08:17:43
>全球在线“星舟舱”数量:437
>实时授课人数:21,896
>今日新增情感样本:R级x12,S级x3
>自动推送安抚音频:783次
>最高频关键词提取结果:
>??“希望”
>??“听见”
>??“不再孤单”
而在长沙基地最深处的服务器阵列中,一段未公开的语音文件静静沉睡,编号LXM-1987-w。
那是林小满在某个深夜独自录制的私人文档,标题只有两个字:
**“种子”**
内容如下:
>我曾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
>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变革,始于一个孩子敢不敢在纸上写下“我想”。
>于是我们造舱、架网、传声、点灯……
>可最终明白,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在替那些说不出口的痛,找到一个出口;
>替那些无人回应的呼唤,送去一声“我在”。
>教育从来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唤醒一个人心中本就存在的勇气、爱与想象。
>所以,请不要问我‘星舟’能飞多远。
>要问的是??
>当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是否有孩子仍愿意推开舱门,走进来,坐下,打开书,轻声说:
>“老师,我来了。”
>只要还有人愿意进来,
>这艘船,就永远不会沉没。
文件创建时间:2023年1月1日03:45
加密等级:最高
访问权限:仅限本人
自动备份周期:每日一次
预计存储寿命:不少于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