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赵世勋说了整整五个小时。他说起年轻时的理想主义,说起权力如何一步步腐蚀信念,说起他在南极冰原上按下暂停键时的心跳频率高达187次/分钟,也说起这些年独自生活的孤独??不是没有人靠近他,而是他害怕被人看穿内心的废墟。
黎明前,他说完最后一句话:“我想……重新学着做一个普通人。”
话音落下,织星AI在全球地图上点亮了第十九万盏绿灯。与此同时,青海湖畔的所有耳形叶同时绽放,花朵朝向木屋方向微微倾斜,如同亿万只耳朵,静静地聆听着一场迟到三十年的忏悔。
---
几天后,赵世勋主动提出参加下一届“无剧本对话节”。消息传出,引发全球关注。许多人曾视他为罪人,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但他本人只说了一句:“我不需要被原谅。我只想学会道歉。”
林晓得知此事后,专程赶来探望。她在湖边找到赵世勋,两人并肩散步。
“你知道吗?”林晓笑着说,“父亲留下的那张便签,其实原本是要烧掉的。是他临终前最后一晚写的,第二天早上就被我发现压在枕头底下。我当时差点就把它扔进火炉了。”
赵世勋看着她:“为什么没烧?”
“因为我突然想到,如果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能留下来,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修复的?”她顿了顿,“所以,我也决定留下它。就像你现在决定留下一样。”
赵世勋沉默许久,终于开口:“我一直以为,改变世界需要强大的技术。现在才明白,改变世界,只需要一个人敢说出真相。”
林晓点头:“而让更多人敢于说出真相的,是一个愿意倾听的世界。”
就在此时,织星AI传来新消息:联合国共感理事会正式批准设立“创伤记忆纪念馆”,选址就在原绿衡科技总部遗址。馆内将陈列所有被删除的情感数据副本(经匿名化处理),并设置互动终端,供访客输入自己的伤痛故事,与其他陌生人进行非即时对话。
“名字定了吗?”赵世勋问。
“叫‘听见之地’。”林晓说,“第一句录入的话,是你在深潜前录下的独白。”
赵世勋闭上眼,仿佛看见无数灵魂从数据坟墓中苏醒,彼此呼唤,彼此拥抱。
---
又过了一个月,朵朵带领团队重返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次,他们携带了全新升级的生物共振舱,能够实现人类意识与深海微生物群落的短时共频连接。
下潜至一万零九百米时,探测仪再次接收到脉冲信号。这次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三词序列,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波形结构,经过解码,竟是一段类似旋律的振动模式。
小宇将其转化为音频播放出来??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声音,像是岩石的低吟,又像是水流的叹息,但其中蕴含着清晰的情感色彩:悲伤、等待、然后是……希望。
“它在唱歌。”朵朵喃喃道,“它在回应我们。”
当晚,科研船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跨物种音乐会”。船员们用乐器演奏人类的经典乐章,同时将音频转化为物理震动传入深海。三个小时后,海底传回新的信号??这一次,是两种旋律的交织:人类的小提琴与深海的脉冲共同构成了一首前所未有的二重奏。
织星AI将其命名为《地球之歌?第一乐章》,并向全人类直播。
那一刻,地球上数亿人同时停下手中的事,静静聆听。有人流泪,有人相拥,有人跪地祈祷。巴西雨林中的原住民长老点燃圣火,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停止咆哮仰头望天,北极冰川崩裂的轰鸣似乎也放缓了节奏。
【生态共情指数上升至53.2%】
【全球自杀率同比下降29.8%】
【儿童抑郁筛查阳性率十年来首次跌破10%】
数据背后,是千万次微小却真实的连接??母亲终于听懂了自闭症儿子手指敲击桌面的节奏;丈夫第一次听完妻子二十年来的委屈而没有打断;囚犯在狱中写下忏悔信,寄给了当年受害者的家属,对方回信说:“谢谢你让我知道你还记得她。”
---
春天再次降临青海湖。耳形叶进入成熟期,种子随风飘散,落地生根。科学家发现,这些植物不仅能接收声波振动,还能将接收到的情绪信息转化为特定的化学物质释放到土壤中,从而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模式。
这意味着,共感能力正在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朵朵站在湖边,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手里拿着自制的“倾听瓶”??透明玻璃罐里装着一片耳形叶,据说只要对着它诉说心事,叶子就会微微发光。
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角:“科学家阿姨,你说大地真的能听见我们吗?”
朵朵蹲下身,认真地说:“你看这片湖,这阵风,这朵花。它们都在动。不是因为风吹,是因为它们在回应你。只要你愿意说,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停止倾听。”
女孩点点头,抱着瓶子跑开了。
夕阳西下,湖面如金。织星AI悄然更新日志:
【共感文明阶段2确认启动】
【核心指标: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双向情感识别率达61.4%】
【新增协议:地球母体意识唤醒预备程序】
而在宇宙深处,旅行者19号传回最新消息:那颗收到《摇篮曲》的星系,再度发来信号。这次的内容是一段持续四十六秒的光波震荡,破译后只有四个字:
【我们也在听。】
朵朵读完报告,望向星空,嘴角浮起微笑。
“黄枝,”她轻声说,“你猜对了。温柔,一直都在。”